您的位置: 首页 > 规划评奖
“文化旅游与特色小镇”研讨会综述
2017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场之十四

2017年10月28日,由广东省社科联主办,中山市社科联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联合承办的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中山分会“文化旅游与特色小镇”研讨会,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隆重举行。此次征集到了福建、四川、广东等112位作者的87篇论文。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学者、专家和官员100余人以及500名学校师生,共同研讨了特色小镇的基础理论、发展规划、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和政府管理等专题。研讨内容涉及特色小镇的基本理论、发展伦理、规划建设、营造方法以及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土地矛盾、文化保护、认同培育、旅游开发等。


     


    一、特色小镇的基础理论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现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推出,之后在全国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但对于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伦理的研究至今涉及较少。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闵祥晓博士认为特色小镇的关键词是“特色”,对于特色小镇的“特色打造”,应从地方理论的视角下塑造目的是培育利益主体对该小镇的“地方依恋感”,从依托地方本底的“原生特色”到依托主体要素感知的“认知特色”,再到依托主体情感体验的“人文特色”,由浅入深地探讨了特色小镇的“特色”营造思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刘慧琼认为特色小镇是厚植城市底蕴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器,指出每一个小镇人,都有义务全面参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人,同时要切实推动特色小镇中各社会主体多元合作平台与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加快构建共建、共创、共享、共治的特色小镇治理共同体。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邓雪琳教授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绩效指标应该以建设程度和特色水平,将指标划分投入这四个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和综合评估,分别为产业维度、功能维度、形态维度和制度维度;将发展理念和内涵进行交叉构建,得到评估框架。

特色小镇应传承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重塑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侯东栋讲师认为农业特色小镇应在传统乡土情结的基础上,增益农业特色小镇的文化浸染,寻求农业特色小镇纵深发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林丹彤副教授认为特色小镇须从顶层设计开始考虑到旅游伦理问题,从“四维要素”衍生出特色小镇的旅游伦理系统。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

从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来看,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特色小镇形成、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在特色小镇壮大、提升中的主导作用,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重要机制保障,在具体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该对传统产业化 “危 ”为 “机 ”的转型升级,提升小镇居民的获得感。因此,我国的特色小镇可以结合浙江的建设应验,结合地方的特色产业或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差异化而且内涵丰富、能真正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的区域。深圳大学潘道远博士认为广东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有三大传统优势:一是岭南文化独具特色,二是珠三角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三是有丰富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经验。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应明确政府角色:以企业为构建核心,深化服务型政府改革;规划要重产业发展,更重舒适宜居;做文化的保护者和发掘者。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陆祉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广东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把握机遇获得发展,又能够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及丰富等多个方面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各地应该结合内外部优势性条件,转变传统旅游模式,加快人文产业发展,拓展消费内涵,带动城市升值与消费升级,同时应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参与其中,借鉴和发扬中山市的“蝶变”路径,继续深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力推特色小镇建设。

对于珠三角各地级市的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曹细玉教授认为中山市的特色小镇应该凸显特色、选择好产业、注重多功能的融合、重视人的需求以及发挥市场化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杨芳博士和汪洋讲师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唐家湾镇应结合珠海及镇自身所在区域和产业、资源特点,充分挖掘特色小镇的内涵,梳理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的建设脉络,以文化旅游作为重要依托路径,把握好唐家湾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主要问题。中山市委党校副教授陈伟英认为中山的城镇化进程走到今天,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已经出现,公共服务向社区、村一级延伸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城乡结合部建设特色小镇,强化人文区位优势,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云集市场主体,又促使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何祥文认为名人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特色资源,中山市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名人资源优势,并提出了融入地域名人文化的构想和“五位一体”运作机制的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是聚合资源、提升特色产业的新载体,是谋划大项目、集聚创新要素的新平台,也是打造品牌、展示形象的新景区,因此,特色小镇需要选择一定的方法进行重点规划和营造。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郭湘闽副教授提出以文化IP为核的营建方法,指出特色小镇与文化IP的全面融合,需要首先具有创建自身IP品牌的强烈意识,并通过与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的接轨,实现对IP的挖掘、孵化、传播、运营,在虚拟和实体两种环境中同步营造文化型特色小镇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以突破文化型特色小镇在空间与产业融合营建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为我国的特色小镇战略提供有益的助力,并以华侨城甘坑客家文化小镇为例,证明IP为核心的营建方式是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和地方艺术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文化智慧和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化内涵,因此因地制宜激活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或者在传承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二度、三度创新,让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脱胎换骨,渔化鲲鹏,并通过当代艺术形式加以转化、传播,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中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基因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融入当代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敏讲师认为涂鸦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充满创意与个性的文化景观,将特色小镇文化元素合理地融入涂鸦艺术之中,才能使涂鸦艺术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与生活需求,实现特色小镇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小镇更加具有内涵和魅力,为小镇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机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罗凌妍完善的慢行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交通功能,而且在增强人文气息、提升生态环境、发挥旅游与社区功能等方面意义深远,建议在特色小镇慢行系统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人群分布等,合理布局慢行系统路网和过街设施,采用多样的慢行系统形式,确保慢行系统的安全性、连续性、便捷性和舒适性。深圳大学陈小蓉教授和左逸帆等提出了基于GIS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未来做了一个长足的展望。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保护和利用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根”,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注重保护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黎志慧博士和赖雯静认为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提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法保护、私法保护机制以及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的契合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李立周主任提出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在地方小城镇建设中应该通过政策规制、宣传教育、资金保障和公众参与等方面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林比琪在参考借鉴外国特色小镇生态旅游的立法规范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制定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完善政府部门的保护措施,多加宣传对古村落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人才建设和保护特色小镇古村落。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塑造文化灵魂,树立文化标识,留下文化印象,是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内核的必然要求。广州大学张河清教授在民族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该以保护民族传统聚落建筑景观前提,建筑景观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灵魂,指出可以采用景观基因理论,运用GIS技术,从传统民居等进行基因识别。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黄华明等从文化生态旅游、古建筑改造和传统地域文化这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用文化旅游的方式,以古建筑为载体,通过借鉴一些荒废古民居改造而成的地域性民宿设计,来传播古村落地域文化。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文化站站长黄浩森指出特色小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本土的地域特性、宗族特性和人文特性,将地方特有的名人以及风俗民情等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发展格局,体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情”。肇庆学院张西林副教授认为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特色小镇特色的彰显所在,休闲文化重构需要考虑时间、空间和结构三个维度的平衡性,同时满足本土社区居民和外来休闲旅游者的双重文化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胡卫华认为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区域经济发达,发展商旅文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提出了科学顶层设计、做强特色产业、深挖文化内涵、服务社区发展、搭建专业平台等五项对策。暨南大学张若阳博士认为每一方水土都有其独特的环境要素和文化现象,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因素,这些环境要素和文化现象是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有机的将其利用到特色旅游小镇外在风貌的设计上。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彭莹讲师结合佛山的武术文化,打造“武术文化特色小镇”的有效对策对佛山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意义重大打造武术文化特色品牌、以武术文化促进特色小镇武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创新武术产业发展模式等。肇庆市图书馆馆员黄浩罡肇庆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应该有效融入利玛窦文化遗产。

四、特色小镇的政府管理

从国外的特色小镇建设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主要通过市场来聚集,政府虽然不主导,但承担这强激励引导和合理规划安排等工作。广州市社科联沈超认为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原则,政府以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服务管理为主要任务,把控好整体方向、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中山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苏本茂同样认为政府就不能缺位,但也不能越位,要找好自身定位,有效发挥应有的功能,可以发挥规划功能、政策指导功能、投资主导功能和社会治理公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黄英以中山市崖口村为例,分析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土地冲突,发现政府和农民在利益追逐过程中由期望存在差距,形成较强的矛盾和冲突,二者之间发生了强制、反对、顺从、冲突、妥协等多种社会互动行为,迫使政府改变了旅游发展策略和土地流转方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龙良富也通过中山市新伦村因乡村旅游发生的土地流转的研究,发现新伦村村民因岭南水乡景区续租与政府进行了四年博弈,为维护自身利益,经历了以“势”抗争、“法、势”结合的抗争以及“法、势、理”相结合的全面抗争的变化过程,最终村民收回了土地使用权,景区因此消亡。上述两个案例研究都说明了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矛盾和冲突,土地问题未来也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瓶颈问题之一,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土地管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陈亚辉指出政府引导和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认同同样是其重要工作之一,政府通过引导和培育地方居民的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促进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成都大学黄玉理副教授认为政府应该引导居民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态度,并通过长远规划、为地方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对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特色小镇的旅游发展

国外的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主要是产业小镇,集中在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但围绕这些产业,也可能让产业和旅游真正融合发展,而在我国江浙地区,也存在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教授梁士伦认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特色小镇是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在改善公共文化设施、保护与传承特色文化、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覃艳华认为文旅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深度融合之后的一种超越传统旅游项目或文化基地的新型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产业文化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南开大学王正光博士认为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特色小镇经济发展的核心及主体,更是提高乡镇生活水平,缩短城镇经济差距,促进城镇一体的有效支点及纽带;与传统意义上的小镇不同,特色农业小镇并非行政区划,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融合农业文化、乡村旅游、农村小区功能的创新发展平台。华侨大学郭雨婷博士认为康养小镇是康养宜居型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界融合特点显著的综合小镇,其产品体系构建与特色小镇相似,是科技、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产业跨界融合形成的新产品、新业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龙良富副教授认为乡镇特色产业工业旅游是指以乡镇特色产业为基础,通过让游客了解某个行业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商贸等内容,获得科学知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求知、购物、光、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旅游产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伍百军认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可以利用熵理论进行分析,指出降低系统自身熵增加是系统有序演化的根本;吸收外界负熵是保证系统旺盛生命力的基础;构建管理和利益协调机制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