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我会与南方日报推出优秀社科专家阐释伟大抗疫精神理论文章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与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邀请我省高校五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分别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五个角度展开讨论,深入研究阐释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生命至上:彰显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林进平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行为准则,是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人民爱戴和支持的价值源泉。从年初持续至今的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共产党人再次以其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强调:“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了尽最大  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党中央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殊死较量中,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人民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实际行动铸就诠释了“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写道,“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而越是在关键时刻,就越能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1998年特大洪水,800多万党员群众奋战抗洪一线,到2003年抗击非典,党员医生关键时刻主动请缨,到2008年汶川地震,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再到如今抗疫斗争,在人民生命和经济利益之间果断抉择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守人民至上的宗旨信念,践行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和担当。

生命至上,展现了中国人民仁者爱人的价值追求。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庄子》中的“爱人利物之谓仁”,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从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到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西汉董仲舒的“仁之法在爱人”,到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从宋代理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到晚清康有为的“仁者无不爱,而爱同类之人为先”,这种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随着生产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如汩汩滔滔的源头活水一样,注入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融进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血脉之中,源远而流长。如今,在疫情大考面前,这种精神追求透过习近平总书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一庄严誓言,呈现在新时代的视野当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印证了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惜一切代价,也一直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记录,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成功治愈3000余位80岁以上、7位百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多位重症老年患者是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这些数字再次证明了,人民生命在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价值序列里,永远是无价的,永远是至高的。

经此一役,生命至上这一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再次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鲜活诠释。经此一役,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举国同心:汇聚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程京武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尽显同心之德,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生动诠释了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中国精神。

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14亿人民心手相牵,八方支援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在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也体现在全国一盘棋密布层层防线防控,各行各业众志成城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生命防线。这种精神既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浇筑起疫情防控的“红色长城”,也体现在自告奋勇、义无反顾的青春担当,一个又一个“90后”“00后”换了一身衣服,就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这种精神既体现在“天使白”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最美逆行、“橄榄绿”勠力同心守望健康为生命护航、“守护蓝”忠诚尽责挺立防控一线、“志愿红”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也体现在疫情面前,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用坚韧、担当、默默奉献,把自己活成了英雄的样子,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在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人民战争,铸就了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

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家国情怀、同舟共济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没有被替代也没有被中断,就在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帮互助共渡难关而凝聚成强大的整体力量,足以抵御和战胜任何风险和灾难。正是这一民族特质融入中华文化深层结构之中,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成了一个交织交融、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才能同力,同德才能同道。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是中华民族的举国同心,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向世人展示了坚如磐石的伟大团结精神;在无数次自然灾害面前,是中华民族的举国同心,以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守望相助的伟大团结精神。举国同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弘扬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群体合力,14亿中国人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就能积合力以致胜,汇众智而成功。一点很小的努力,乘以14亿,都会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一个巨大的困难,除以14亿,都会变得让人足以坦然面对。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就能在奋起中凝聚中国之力,中华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正因如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举国同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舍生忘死:新的时代特征 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

■张丰清

舍生忘死之民族传统文化——

舍生忘死,即把生命抛于脑后,将更重要的追求置于生命之上。

舍生忘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无数仁人志士“位卑不敢忘忧国”,舍小家为大家,用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挥洒大写的“舍生忘死”。从花木兰从军,到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再到戚继光抗击倭寇、史可法抗清等故事,一一载入了中华文化的恢弘长卷,惊天地、泣鬼神。

舍生忘死是中华红色文化的主旋律。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28年、370多万革命先烈,用年轻生命诠释“舍生忘死”,铸就了共和国的无字丰碑。

在“强起来”的征程中,艰难险阻无可避免,舍生忘死依然是新时代的最强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生死驰援的情景感天动地。

舍生忘死之精神树立——

舍生取义是舍生忘死的价值诉求。义,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与时俱进,多指正义的事业。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五四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等激励人们舍生忘死;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又涌现出鼓舞人们忘我工作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在过去8个多月的抗疫斗争中,“抗疫精神”应运而生。舍生忘死的抗疫先锋体现中华民族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民族大义,是集体主义的生动展示。这种伟大精神,以其新的时代特征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舍生忘死之庄严承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党中央统筹谋划,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我带头上”!张文宏大夫短短数语燃爆网络,尽显共产党员关键时刻靠得住、挺得住、舍生忘死的形象。

从为抗疫牺牲的李文亮医生,到疫情中牺牲、推迟婚期的彭银华医生,主动请缨的孝感黄文军医生等党员骨干,抱薪赴雪,义无反顾,以舍生忘死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中“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死换取了人民的生,用生命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庄严承诺。

舍生忘死之时代传承——

舍生忘死凸显了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斗争越是艰险,精神就越显伟大。面对突发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不辞辛劳,人民子弟兵和公安干警日夜奋战、坚守岗位、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这些都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都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都是敢于斗争、舍生忘死的时代传承。正是这一批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擦亮顽强拼搏、无私无畏本色,冲锋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的党员和群众,让舍生忘死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弘扬。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农村基层党建中心主任)


尊重科学:面对疫情 最有效的武器

■陈金龙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党中央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尊重科学贯穿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抗击疫情彰显了科学精神的力量,也诠释了尊重科学的实践要求。

决策指挥的科学性。疫情防控既是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是重大政治任务,如果防控不力、应对无方,将引发政治危机或信任危机。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先后到北京、武汉实地考察疫情防控进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部署疫情防控的方针政策和具体举措。针对疫情防控,党中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坚定信心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念基础,同舟共济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力量源泉,科学防治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方法路径,精准施策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行动策略。十六字总要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基本遵循。针对疫情防控,党中央在尊重科学、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如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在全国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通过武汉“封城”切断传染源。当疫情防控形势取得积极向好态势后,又适时提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差异化策略,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尽可能减少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这些都是依据疫情防控发展态势作出的科学决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的科学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科技部等13个部门组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争分夺秒进行科技攻关,以研究成果支撑疫情防控。疫情发生后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向全球分享。广大医务工作者、科学工作者集中精神,集中一切有效力量,集中一切资源研制药物,掌握疫情机理。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大胆探索,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治疗方法的科学性提高了病患治疗的有效性。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坚持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为应急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边救治、边总结、边改进,将论文“写”在疫情防控一线。新冠病毒疫苗按五条技术路线加快研制,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8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的新冠疫苗获得专利,Ⅲ期临床试验全面提速。各类科技手段、医疗手段的运用,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社会治理的科学性。灾难时期容易产生社会焦虑、社会恐慌,导致社会秩序失控。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尽管采取了“封城”“禁足”等异乎寻常的措施,但没有带来群体性社会恐慌,保持了良好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稳定。这次疫情防控的经验之一,就是在城乡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实现疫情防控全覆盖。具体就广东而言,将全省各村(居)划分为一个大网格,在此基础上再划分居民小区、自然村等若干小网格,建立疫情防控组织体系和工作单元,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学是最有效的武器。只有讲究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才能有效抗击疫情。尊重科学防控疫情、依靠科学战胜疫情,诠释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是新时代科学精神的张扬。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命运与共:抗疫共同体 的精神支柱

■解丽霞

“命运与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凝练铸就的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创新转化,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价值。疫情中铸就的命运与共精神,是中国抗疫共同体、世界抗疫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必将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命运与共精神的历史生成。“命运与共”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根源、长久的社会实践养育、应激的灾难事件聚合。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里,自古就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蓝图;有“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互助精神;有“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任担当;有“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制度设计;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追求。在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中,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凝结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文化基因,汇聚为中华文化观照现实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命运与共贯穿社会发展长河之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天下一统、团结稳定,各民族情感上包容理解、文化上共融互补、经济上相互扶持,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命运共同体。突发灾难事件的成功应对,使命运与共铸牢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理想信念中。

命运与共精神的时代内核。命运与共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就其内核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在抗击疫情中,命运与共首要是团结,没有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就不可能取得抗疫的决定性成果和重大战略成果。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敢啃硬骨头、能啃硬骨头、啃下硬骨头,唯有在寻求“最大公约数”中汇聚更强劲的改革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二是携手共进的担当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命运与共其次是担当,没有逆行武汉的数万名白衣战士的勇于担当,没有无数战斗在城市乡村社区无名英雄的挺身而出,就不会有如今全面复学复工复产的全新气象。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也越来越凸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复杂局势,中国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同时坚定与世界各国携手抗疫,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三是敢战能胜的斗争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命运与共再次是斗争,与病毒斗争、与死神斗争、与未知斗争,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直到取得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新时代,中国人要常怀斗争之决心、永葆斗争之精神、付诸斗争之行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命运与共精神的实践路径。对命运与共的实践理应包括:与自然共命运、与世界共命运、与人类共命运。首先是与自然共命运,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只有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形成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其次是与世界共命运,面对日益抬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发展和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一系列的合作方案和实际行动步步落实落地,充分证明中国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再次是与人类共命运。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与认同。中国一直致力推动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