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 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召开

5月26日,以“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人文社科处处长李广众教授受校领导委托致欢迎辞,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代表主办方致答谢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策划,中山大学哲学系、国家治理研究院和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哲学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联合举办。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用学术讲政治,通过探历史之源、悟思想之力、举理论之旗、聚实践之智,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论坛。

开幕式上,张知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省社科联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会社科工作的省内外社科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敬意。他指出,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隆重举办“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是中山大学一以贯之注重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体现,也是全省社科界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举措。他表示,本次论坛聚焦“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其所蕴含的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这一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同时也昭示了以科学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拥有无穷的战斗力量。他指出,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踏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中,如何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这既是新时代广大共产党人必须认真思考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问题,也是社科研究工作者在探求共产主义运动发展道路中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

张知干强调,面对“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这一庞大述事和学术语境,当代社科专家学者应该从深刻感悟百年大党的强大生命力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伟力中,进一步坚定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与信心。特别是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中,进一步增强高度的政治自觉、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行动自动,准确把握好新时代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原则。一是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联系,切实增强深化理论武装的自觉。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要从政治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切实增强党对社科工作全面领导的自觉。加强党对社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繁荣发展我国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要从百年党史中我们深刻领悟坚持党对社科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是由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近代以来我国社科事业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揭示,是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规律。奋进时代新征程,必须牢固坚持党对社科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切实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社科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切实团结引领广大社科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为民族复兴大业凝心聚力。三是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切实增强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统领社科事业的自觉。哲学社会科学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事业,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这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在举旗定向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承担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将它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将其贯穿于社科研究和学术实践全过程,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不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四是要准确把握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切实增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自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更是广大社科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增强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为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广众处长在致辞中代表中山大学对省社科联给予中大社科工作特别是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论坛是中大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安排,也是打造学术品牌、助推学术繁荣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深远的学术和政治意义。他表示,此次论坛研讨主题鲜明、专家阵容强大、时间安排充裕,一定能开出高水平、体现高层次、彰显高质量。

张伟教授在致答谢辞时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对省社科联和中山大学对本次学术论坛的关心指导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远道而来共襄盛举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他表示,本次论坛在中大举办是全体中大社科工作者的一件幸事,是一次迸发争鸣而又凝聚思想的盛会,期待能听到更多真知灼见、更多独到见解,在切磋交流中厚植学术素养、提升学术水平。

闭幕式后,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围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课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她认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她表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法宝;二是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又一次的深度结合;三是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和实质是创新,包括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她指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充分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把金钥匙,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用符合新时代中国实际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政策和新的制度安排去解决现实新问题,并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吉林大学贺来教授围绕《在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张力中: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智慧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尹德慈教授围绕《百年党史就是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围绕《擘画人民共和国伟大未来的高光时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时代意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围绕《早期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历史契合点——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命题》、吉林大学王福生教授围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个理论前提》、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演进与发展》、中山大学谭群玉教授围绕《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之“物质力量”——<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启蒙》、中山大学沈成飞教授围绕《留美学生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刍议》等课题,分别作了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主旨报告。《哲学研究》编审黄慧珍、《广东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李振武、中山大学教授徐长福、《学术研究》副主编罗苹、中山大学教授马天俊依次分别主持了各组的主旨报告活动,并进行了评论。

接来下,论坛还将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探索”学术交流座谈会。大家纷纷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为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学理支撑,勇敢承担起学界应该承担的重大理论使命。

省社科联副秘书长、一级调研员冯达才,省社科联四级调研员范国虎,中山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丽霞及中山大学哲学系、国家治理研究院师生代表共70多人参加了论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