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南方日报》理论周刊专版刊发广东社科理论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专家发言

■编者按

7月9日,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举办广东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和时代光芒,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动员令和进军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社科理论界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社科理论界展现主力军作用的重大历史机遇。本版摘登座谈会的精彩观点,敬请垂注。


社科工作者必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张知干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坚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系统回顾了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高度概括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深刻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总结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号召全体党员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精神感召力、理论说服力和心灵震撼力。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有的放矢搞好学习宣传贯彻。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社科理论界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社科理论界展现主力军作用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走在时代最前沿的社科理论工作者,我们必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当好全省表率,争取新的更大作为。

一要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做表率。要把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反复精读细读、逐条逐段领悟、形成体系思维,准确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入领会其精髓要义、历史地位、重大意义,不断深化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二要在加强宣传阐释上下功夫、做表率。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突出伟大建党精神这条主线,着眼“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发挥课题、论坛、研讨会、学术期刊等学术平台的引领作用,持续深入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宣传阐释,充分彰显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强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与党同心、实干兴邦的昂扬斗志。

三要在加强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做表率。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做人民的学问,统筹用好研究力量,紧密结合广东实际,围绕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要求,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课题攻关,努力推出一系列有深度、有分量、有粤味、体现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广东智慧,作出广东贡献。

四要在搞好社会普及上下功夫、做表率。坚持把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科普及的核心内容和重大主题,抓紧梳理形成一批有温度、能感知、可亲近的高品质社科普及产品,高标准高质量举办好社科普及系列主题展演活动,依托全省社科普及基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组织广大社科专家学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重要讲话精神讲通俗、讲透彻,确保重要讲话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岭南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五要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做表率。社科理论工作者既要勤于学,又要敏于行。要坚持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领社科事业发展,切实将其贯穿到社科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我省社科事业繁荣发展、走在前列,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广东贡献。


准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金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是首次提出建党精神的概念,并对建党精神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界定,诠释了建党精神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32字建党精神,其内涵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和把握。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向往和追求,党的二大提出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前进征途中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精神支撑。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一个政党之所以成立,必有其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出了不懈努力。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为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懈奋斗的过程,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奋斗就会有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一直面临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史、斗争史,正因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创造了短时期内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奇迹,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奇迹,创造了消除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的奇迹,创造了载人航天、探月、高铁等技术创新的奇迹。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每一个党员加入党组织时作出的庄严承诺。对党忠诚,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不负人民,是党赢得人民支持的秘诀所在。

准确定位建党精神,既关系建党精神内涵的理解,也关系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特指建党时期形成的精神;建党精神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概括;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要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政治本色的需要,是坚守中国共产党政治方向、价值立场的需要,是实现党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要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形成新的时代精神,以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生态宜居中增进农民幸福感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罗必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治理相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要更加重视公平,更加重视人们通过积极参与创造美好生活所实现的精神富足。

国家统计局的农调数据表明,2020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41029元。按人口常住地来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0143元,仅相当于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9.09%。按照欧盟将个体收入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60%界定为相对贫困的标准,广东农民尽管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但多数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在城乡差距明显的情形下,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唯一路径,因此,必须打破收入增长提升农民幸福感的“收入神话”。

一般来说,在绝对贫困阶段,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成为贫困群体对生活状态整体性评价的主要标准。但在相对贫困阶段,个人的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基本需求之外的目标。由此,收入对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将不断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弱化乃至抑制效应。可见,在我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新阶段,有必要探求新的幸福感改进路径。

“共同富裕”不能局限于经济层面。在收入因素之外,改善生态环境是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有望增进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驱力。一方面,促进经济收入和生态福利的协同发展,将经济理性延伸到自然回归与生态效用之中,能够有助于缓解相对贫困;另一方面,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收入不足引发的相对贫困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增进农民的主观幸福感。

应该认识到,虽然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可能长期存在。单纯的经济策略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增进农民幸福感必须寻找新的动力与路径。鉴于生态环境改进对农民幸福感的多维提升效应,理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生态宜居,建立起惠及最广泛人群的生态福利观,使之成为增进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选择路径。


“九个必须”的开题之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赵中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是科学审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历史、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和新中国发展历史作出的科学结论。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是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九个必须”的开题之要与根本所在。

立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坚持党的坚强领导要把握好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政治原则。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经济社会建设的所有领域、改革稳定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

二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建设能力与水平的具体呈现,同时对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起着直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党的制度建设既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坚持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从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意识、强化制度权威、保障制度落实等层面系统推进。

三是坚持从严治党,努力构建党内政治新生态。构建党内政治新生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以解决党内突出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并在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把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党的建设战略目标,其所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党内政治生态目标指向的正确性、指标建构的科学性、运行机制的规范性、整体效果的优良性。因此,必须遵循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原则。

四是必须把坚持党的坚强领导落实到提高党的治国理政效能上。提高治国理政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所向,也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前提。国家治理效能是一个全面反映国家治理与发展状态的综合指标体系,是执政党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手段各要素协同效应的整体呈现。


推出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郭跃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省社科院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当好新思想的学习先锋、研究能手、传播信使、实践模范。

一是做好新思想理论研究阐释工作。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平台作用,发挥专家优势,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蕴含的重要创新点、关键点,引导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宣告、“四个伟大成就”、伟大建党精神、“九个必须”等重要论述,与广东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结合起来阐释,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有粤味、体现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二是做好理论宣传和专题宣讲工作。充分发挥《广东社会科学》《南方经济》等核心期刊的作用,开设理论专栏,邀请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围绕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深入解读和系统阐释,把重要讲话精神讲通俗、讲透彻,让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推荐专家参加省宣讲团,广泛开展群众宣讲,权威解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

三是积极开展对外宣介工作。利用社科对外学术交流、智库研讨的方式,介绍党的百年历程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阐明党的百年奋斗对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在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工程中创新方式,进一步激发港澳台民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蓝皮书)中增加党建内容,不失时机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四是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把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结合起来,进一步引导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履职尽责,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百年征程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广东中共党史学会会长  王 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正确认识和总结党的百年历史主题及其经验提供了根本遵循。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既不是所谓的“启蒙”,也不是所谓的“开放”“与西方接轨”之类。

历史充分证明,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首先达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社会条件;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式和基本手段;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制度,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巩固确保人民共同富裕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体系,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物质力量、体制保障和动力保障;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力和根本政治条件。

历史必然和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决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能够逐步而又牢固地在中国大地上扎下根来,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曾伟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充分肯定了百年来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的先锋力量,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青年、凝聚青年。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穿透时空的真理魅力,更加深刻感受到我们党百年来坚持不懈进行理论探索的非凡勇气。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用好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课题等平台,在教学科研、理论宣讲、挂点锻炼等实践锻炼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理论骨干,推动更多青年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二要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感召青年、滋养青年。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阐明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我们党树立了崇高的精神丰碑、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广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探索地之一,从杨匏安在广州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到陈独秀在广州组建广东共产党小组,再到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这里创造了多个党建史上的“全国第一”,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作出了特殊历史贡献。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更有基础、更有信心用伟大建党精神感召青年、滋养青年,用广州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青年、提升青年,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有利契机,发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旧址纪念馆等“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作用,用好革命遗址、红色文物等生动教材,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三要坚持以民族复兴伟业培养青年、造就青年。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我们党百年辉煌奋斗历程精辟概括为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主题”、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矢志奋斗的一百年,也是一代代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一百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年通过感悟历史、东西对比、亲身体察,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激励广大青年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在改革稳定发展一线中经风雨、见世面,让年华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复兴伟业中闪光。


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林进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我们有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凝练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历史经验、中国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充分说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能够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彼岸;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能够照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进文化,能够凝聚共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破解教条主义,永葆马克思主义之青春,需要我们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莫岳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句话概括得很到位。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五彩缤纷、眼花缭乱,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引中国前进的方向。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列宁创立的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能够冠名“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称号至少要具备几个条件:理论研究对象是世界典型样本;理论成果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理论实践成效深刻改变现实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具备这些条件。

进入21世纪,环顾全球,成气候的社会主义很少,唯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实践的中国样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