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文化讲坛”让新时代中国侨都理论宣讲工作“燃起来”

自2009年起,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办“五邑文化讲坛”以来,始终担当凝心聚力的时代使命,搭建了社科界把理论搬到田间地头、深入街头巷尾的实干舞台,广大社科普及专家学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大白话”说实在事,在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理论惠民“最后一公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擦亮了“中国侨都”社科领域提升群众文化素养这块“金字招牌”。

今年,“五邑文化讲坛”依托各类社科普及基地和社科学术团体,围绕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有机结合专家特长,广泛面向各县(市、区)党员干部群众,以通俗化、分众化、互动化等方式,全面“六进”铺开57场系列讲座,讲深、讲透、讲活侨都大地的“党史故事、启超故事、白沙故事、侨乡风物、华侨故事”,截至目前已开展近20场,直接受益群众万余人,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侨都广袤大地“亮”起来、“活”起来、“燃”起来。

一、紧贴抗疫实际,写好筑牢疫情防火墙大文章

奥密克戎(新冠病毒新变异株)疫情突如其来,举国上下齐心共克时艰,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市社科界紧盯疫情期间百姓烦心事操心事,依托“五邑文化讲坛”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讲座,有效舒缓群众情绪。

例如,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作为省级社科普及基地,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宗旨,近两年投入近600万元强化中医药展览馆内涵建设、药用植物园等基础建设,举办医药科技文化节活动,有机结合“中医治未病”专业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开展了题为《广东名医陈伯坛》的系列讲座;江门市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人博物馆)作为省级示范社科普及基地,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迅速响应宣讲疫情防控知识号召,发挥公共文化场所资源优势,组织本地中医药专家,结合新闻热点、社会舆情、价值导向等新问题与新情况,开展了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与控制知识宣传教育》等多场专题讲座,广大群众通过听讲座学理论,在历史对比中点亮爱国主义情怀,在关注现实中涵养主动担当精神,在解析热点案例中激发公共责任意识。

(肖继红,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教授、副主任护师在江门五邑华人博物馆开展“五邑文化讲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与控制知识宣传教育》专题讲座)

“同心抗疫!我们也尽一份力!”在江门市社科联结对的会龙社区生活居住的简阿姨以及不少未接种疫苗的老人听完讲座后即刻在现场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前往各接种点接种,为共同筑牢“免疫屏障”,彰显出“社科力量”和“使命担当”。

二、围绕中心工作,讲新讲活讲好侨都红色故事

人才是做好宣讲工作的第一资源。今年,江门市社科联落实“人才倍增”工程,探索整合人才资源,不断加强与社科普及基地、社科学术团体、广大社科普及工作者的联系,推进“社科普及专家库”和“社科普及工作者库”构建,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社科普及专家组成60多人的科普团队,全面提高“五邑文化讲坛”服务能力,有效拓展了社科普及工作覆盖面。

(蒋嘉骏,江门市第一中学团委副书记面向在校师生开展“五邑文化讲坛”《听江门党史故事 悟百年奋斗经验》专题讲座)

例如,江门市第一中学作为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开展了题为《听江门党史故事 悟百年奋斗经验之一、二、三、四》系列讲座,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江门本土红色故事融入其中,引导在校师生共忆百年峥嵘岁月,凝聚起青春奋进力量;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以《爱国如家梁启超》为题,传承红色基因,学梁启超爱国主义家风,同时依托今年“弘扬启超家风 助推侨都赋能——江门市第十二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平台优势,凝聚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五邑大学等省市专家智慧,形成了17篇研究启超家风的高质量理论成果供教育一线工作者参考,有效推动全市社科普及工作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

“我们将紧密结合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不断创新“五邑文化讲坛”表现形式,讲好侨都故事。”江门市社科联负责人介绍,“五邑文化讲坛”将在讲好侨都红色历史、传播文明之声、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下一步,江门市社科联将根据“五邑文化讲坛”开展的实际需要,深化与省市高校的交流合作,培养更多宣讲人才,不断拓展社科普及工作者队伍;依托江门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等社科团体的“党建专家团队”,赓续侨都红色血脉,凝聚侨界奋进力量,让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代代传承。

三、创新工作思维,传承弘扬优秀岭南传统文化

“五邑文化讲坛作为一项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决定了其表达内容不是阳春白雪,不能高不可攀,必须脚踏实地用“家常话”讲好“大道理”,江门市社科联工作人员如是说,“五邑文化讲坛”紧扣群众身边事,以鲜活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社科文化素养。

“五邑文化讲坛”探索“理论+民俗”工作方式,把理论宣讲融入民俗活动,作为激发“心”活力的创新举措,让广大群众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品尝”丰盛的“理论盛宴”,助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入实。

(宋旭民,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在开平市文化馆开展“五邑文化讲坛”《宗族与国家——泮村灯会的缘起与传承》专题讲座)

例如,“泮村灯会”作为开平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于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泮村灯会”都吸引了五邑海内外乡亲乃至珠三角周边城市和港澳同胞前来观影,是受广大群众追捧的民俗活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加强“上下联动”、密切“横向协同”,派出本校民俗专家赴开平市文化馆(市级社科普及基地)研学实践交流,为当地非遗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举行一场题为《宗族与国家——泮村灯会的缘起与传承》的讲座,围绕泮村灯会的活动流程、宗族遇到的困境、宗族的应对措施,以及泮村灯会的特色与定位等方面进行讲授,提出泮村灯会传承需解决十大关系的思考,有效深化了江门本土的特色非遗项目研究,为我市扎实推进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增强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对“根、魂、梦”的认同感提供了理论支撑。

社科普及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民心工程,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入万家的有效手段。江门市社科联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精神,发挥侨都资源禀赋优势,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大对县域的社科普及力度,进一步推动“五邑文化讲坛”深入基层,让广大社科普及工作者在为民办实事中践行初心使命,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切实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送入群众心坎,汇聚起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文化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