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2017年
高新民

高新民 高新民,1957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1981年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师从著名哲学史专家、翻译家陈修斋先生和德国古典哲学专家杨祖陶先生。1999年入选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6年被教育部授予“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高新民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攻心灵哲学,兼及西方哲学史、宗教哲学和人生哲学。在心灵哲学研究中,他最初关心的是西方心灵哲学史。随后,学术视野不断扩大,曾就心灵哲学的广泛问题展开专题研究。最近几年,利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的契机,将重点转向了印度心灵哲学、中国心灵哲学、西方心灵哲学新近发展、比较心灵哲学、中国特色心灵哲学的当代建构等课题之上。其中,关于如何在比较视野下解决心身问题的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已出版专著约20本,译著6本,发表论文约200篇。其中专著《现代西方心灵哲学》获“金岳霖学术奖”及“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高新民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心灵哲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为我国心灵哲学从无到有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学术特点在于:范围广泛,视野开阔,跟进及时,把从事的每项研究都当做一个领域来攻克,既弄清其来龙去脉,又有自己的“接着讲”。首先,重视对与心灵有关的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如在研究意向性及意向对象时,不仅对西方的意向性理论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还在探讨有关本体论问题的同时进到了一个可与东方哲学沟通的领域,即“有无之辩”。就此完成了大量论文,以及三本专著:《非存在研究》、《有无之辩与人生哲学》和《迈农主义与本体论的发展》。鉴于翻译有文化积累和学术铺垫的作用,高新民教授非常注重对有关最新成果的移译,所译的成果特别是所编译的反映西方心灵哲学历史发展和最新进展的原著选读《心灵哲学》,对我国心灵哲学研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次,重视心灵哲学的应用研究。曾就人工智能的心灵哲学问题做了研究,试图回答已有智能机器为什么存在着“意向性缺失”问题,以及怎样从心灵哲学角度解决工程学建模存在的哲学理论问题。最后,在综合东西方心灵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对广义心灵哲学做了初步探索。高新民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西方心灵哲学尽管有其优势,但对心灵之体的“用”注意不够,至多只是开发、挖掘它对于认识世界的认识论之用,而尚未关注它客观上存在的对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的人生哲学之用。有鉴于此,他试图把两种价值取向的心灵哲学综合起来,提出了“广义心灵哲学”的概念和研究纲领。这包括两部分:一是求真性的,其目的是利用心灵哲学和有关科学的最新成果从“体”上真正揭示心灵的庐山真面目;二是价值性的,其主旨是在对心灵观念的祛魅,以及重构关于心灵的地形学、地貌学、结构论和动力学的基础上,开发心灵所蕴藏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尤其是对于人类生存、发展、解放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