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2017年
王先明

王先明 王先明,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先后获人事部、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章”、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奖”以及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王先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文化史专业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代表作有:《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9)》(人民出版社,2009年),《走近乡村——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近代“新学”——传统中国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清王朝的崩溃——公元1911年中国实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先明教授的学术追求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其一,将目光转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并且选择了在传统社会当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绅士”阶层作为着力点,著成《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一书,较为清晰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的若干面相。在此基础上,他继续对“近代新学”的内容结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从文化形态层面来审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绅士研究形成互补之势。其二,21世纪前十年开始转向20世纪中国乡村史研究。王先明教授认为,乡村社会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从更深层次上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传统。要真正认识中国,就应该从认识中国的乡村开始。围绕着乡村社会结构的转换、权力变迁、社会分层等问题,他发表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开拓出众多新的研究领域,对乡村史研究的发展无疑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其三,近年来又将学术视野从近代乡村延展到共和国乡村史,尝试打通“近代”与“当代”的时间藩篱,用“长时段”眼光审视百年乡村社会发展历程,力求探明制约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因素,概括出乡村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与基本模式。他认为这不仅是探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课题,而且也是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尤其是农村变革、发展道路的重大课题。 历史学永恒的魅力不仅在于不断接近与揭示历史的本来面貌,更重要的是解读与回应现实问题。历史学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为研究对象,可供选择的主题纷繁复杂,难以取舍。只有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具有远见卓识的学人才有可能寻觅到对现实社会有重要借鉴和启迪作用的研究方向,激活过往与现实的内在联系,留下不因时光流转而褪去光芒的思想结晶。正是基于强烈的现实关怀,王先明教授近年来将百年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他认为,现实与历史难以分离,即使是一些十分急迫的现实问题,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和生成、演进的轨迹。因此,只有厘清“三农”问题形成、发展的深层致因和演变趋向,在动态进程中把握其时代特征,才能让历史与现实相互关怀,凝练超越时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