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我会与南方日报策划推出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助力疫情防控专版理论文章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同舟共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南方日报特别策划,邀请我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围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讨论,以期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贡献社科智慧和力量

■张知干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广大社科工作者应当积极主动投身到抵御这场危机、迎接这场大考中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群防群控,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党中央及时作出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社科界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勇立时代潮头,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及时发出理论强音,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思想共识和磅礴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是凝心聚魂的事业,广大社科工作者在凝聚人民群众投身抗击疫情重大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首先,要做疫情防控的思想阐释者。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宣传阐释工作,作为理论宣传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深入学习宣传阐释,彰显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使命担当、战略远见和卓越领导力,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其次,要做疫情防控的社会动员者。要从学理角度宣传解读好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以及抗击疫情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充分彰显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再次,要做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者。通过大力宣传阐释中华民族在这次重大危机面前,始终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盘活全国一盘棋,彰显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愈挫愈勇、同心同德、共克时难的伟大精神。

同时,还要做舆论引导的勇于斗争者。舆论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在疫情防控期尤其如此。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社科工作者要坚定立场,弘扬正气,敢于亮剑,及时发声,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勇于批驳各种奇谈怪论,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发挥“智囊团”作用,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抗击疫情重大斗争中,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就是其作用的重要体现。

一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疫情防控问题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关注社会动态,关切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和短板不足,及时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助力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始终坚持服务决策导向,深入开展相关政策研究。要始终弘扬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之风,坚持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深入研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政策问题,以思想理论之智提供疫情防控和科学发展之策。

三是始终坚持为民导向,把为人民做学问落到实处。我国社科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深入实践、深入群众、释疑解惑,努力把学问写进人民的心坎里。随着形势的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工作的大局。社科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献计献策,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深化学术理论研究,切实发挥“思想库”作用,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作为一次危机和大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社科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和学术自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及时深入研究问题,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新成果。

一是要在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的理论研究上下功夫。要通过深入学习研究,掌握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为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理论贡献。

二是要在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公共安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问题、阐发新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

三是要在深化人类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国际比较研究上下功夫。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荆棘和坎坷不可避免。做好疫情防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课题。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相互借鉴、面向未来,努力在人类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为推进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总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号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从而为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工作任务。广大社科工作者一定要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担当作为,为这场只能打赢不能打输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建立社会分担成本与风险机制 助推企业复工复产

■王 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总书记在讲话中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了8点具体要求。当前,如何既打赢疫情防控大战,又通过复工复产大考,将“两难”变“两全”,这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重大考验。

疫情防控下企业选择面临的挑战

企业要复工复产,必然会带来人员与物资等资源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更多流动,由此增大疫情防控的风险。为降低这种风险,企业在复工中必须要按照疫情防护要求,增加对员工口罩、测温仪以及生产中各类防护设备的投入;对异地返岗的员工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虽然员工不能上岗,但还需要对其支付必要的开支等。这就是说,对疫情下复工企业来说,新增一笔开支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在疫情防控影响下,市场、订单、人员和物资供应以及产业链上配件、零部件和产品供求之间衔接等都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面对疫情下复工企业的困难,一些人认为,与其复工,不如不复工。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这可更好地保存实力、减少损失。不可否认,在现实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因为企业是根据自己的盈亏权衡后进行选择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企业复工的紧迫性与日俱增,因为企业即使不复工,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并没有减少。比如说,定期支付租金,偿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对企业中带薪休假的员工支付工资与社保,要按照订单合约进行交货,等等。无论是新增费用还是本来就支付的费用,这部分都是可确定且不断上涨的,而企业的收入增长却是不确定的。用不确定的收入变动覆盖确定的成本增长,这会影响企业的预期。如果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全部压在企业身上,那么,企业的正常运转就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大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难以靠自身的财务能力来应对这种挑战,这就会威胁到其生存。当单独靠企业自身能力难以完全应对疫情冲击时,建立社会分担成本与风险机制就十分必要。

建立社会分担成本与风险机制,携手应对挑战

所谓社会分担成本与风险机制,指的是由政府、企业、员工与行业协会等行动主体共同分担风险,合力应对冲击。企业是经济活动与社会稳定的基础,企业不稳,就业就不稳,经济也不稳。所以,应对疫情对企业的冲击不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建立社会分担成本与风险机制,就是促使各个行动主体形成合力,携手应对挑战。

一是政府部门在适度货币政策下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对复工企业减租、减税以及延迟交纳社保费用,金融部门实行降息和适度延长到期还款期限等。面对疫情影响,从国家到地方等各级政府部门都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力度非常之大。要将这些政策落实落地,让企业切实享受到优惠政策的好处。

二是企业的积极自救。企业作为应对冲击的直接行动主体,采取自救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客户、上下游供应商、采购商以及内部员工等,形成长期合作意向,减少随意中止交易合约的不确定性,增加预期,应对管控疫情带来的风险。比如说,发挥产业链上龙头企业的稳定器作用,通过沟通协调,争取上下游协同配合,同步复工。当然,特殊时期的企业也不要指望其收益率与常态下的生产经营一样,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只要能收回成本,保持不发生持续亏损,就应坚持运作下去。

三是员工的相对稳定性。通过沟通协商,促使员工与企业形成长期合约关系,以合约长期化抵御短期冲击带来的就业不稳定性。在特殊时期降低职工流动的不稳定性十分重要。德国在2008年应对全球危机中提倡企业与员工通过合约长期化来保持就业稳定性,通过提高稳定性来协商减薪,以促进企业与员工抱团应对风险。

四是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粘合剂”作用。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都是最贴近企业的,如果这些组织主动了解企业的具体需要,那么当企业遇到问题时,他们也愿意找这些组织协助解决。比如说,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渠道优势,帮助企业及时购置防疫物资,助力复工复产;鼓励与协调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形成长期合约,稳定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合作关系等。

应用社会分担成本与风险机制的三点理论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疫情下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与常态下经济活动不同,面对疫情冲击,企业的亏损面比较大,退出的数量也比较多,这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本身造成的,也不是经济体系内生的,而是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带来的。当一种突如其来的外生变量对经济体系突然产生巨大冲击时,与其靠受影响最大的行动主体单枪匹马地应对,不如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抵御外部冲击,尽快把经济活动恢复到正常秩序中。社会分担成本与风险机制就是非常态下合力应对风险的一种机制。它更多地强调合作博弈、形成共赢,而不是过多强调每个行动主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以常态下风险管控与治理模式来应对疫情下风险管控与治理是不合适的,必须用非常态的治理机制进行大力度管控。随着疫情结束,经济活动与秩序回归常态,适用于特殊时期的管控与治理机制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二是要充分认识疫情下政府与市场关系。虽然社会分担成本与风险机制表明了各个行动主体需要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共渡难关,但是,各主体的行动都是有边界、有规则的,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具体来说,政府部门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越俎代庖。营造一个适于大多数企业成活、成长与走向成功的营商环境是判断政府作为的一个基本指标。如果面对外部冲击,许多企业都经营不下去,关门退出的企业数量远远超过了正常状态,那么,这就需要“看得见的手”通过政策工具把营商环境调整到更适合于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的状态中。所以,政府不是关注某个企业的运作,而是关注营商环境对多数企业的影响。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三是要充分认识疫情下各行动主体在信息沟通交流与协商方面的重要作用。携手应对疫情冲击,需要加强沟通协商,当面对面交流协商受到限制时,网上信息沟通、互动交流不可缺少。近年来互联网等大数据平台建设为信息传播、沟通与协商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围绕着打通信息孤岛,推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行业组织之间信息公开畅通的体制改革也增强了信息沟通的协商动力。从全国来看,广东、浙江与山东等省份在疫情下有重点地避开疫情严重区域比较顺利地引导企业复工复产,与近年来这些省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平台建设与“数字政府”的体制变革走在前面,从而有效地发挥了网上信息协商的作用有关。随着数据平台的建设与体制变革的深化,在更注重信息安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区域之间、行业组织与企业之间、国内外专业领域之间的信息渠道,网上沟通协商的作用会日益增强。

( 作者系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


以主流价值观 引领社会思潮引导民间舆情

■李宗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就舆情而论,无论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以及民间舆论,总体上都体现了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坚韧精神。平心而论,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宣传舆论工作的主流,是社会舆情的主流。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正本清源,安定人心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第一要务,是抗疫斗争中宣传舆论战线的主轴。及时披露医疗界专家学者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问题的研讨及其成果,正本清源,安定人心,成为抗疫斗争以来宣传舆论界的自觉追求。

当钟南山院士公开宣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情况后,各级各类传媒都及时给予报道,并在报道的同时给出了医学专家们的治理应对意见,从而安定了社会人心。在武汉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去世后,舆情纷纷之际,国家有关部门当机立断派出调查组,专程到武汉调查有关群众反映的李文亮医生的情况,主流媒体及时广泛报道,并做了细致的追踪分析,把社会舆论和民众情绪引导到正确对待、理智分析的轨道上。

在抗疫斗争进展到疫情峰值的时候,主流媒体发表重磅文章,报道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上海学界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的反思及其对策建议。报道具体阐述了上海学界对于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应急响应机制、科技创新、医疗供给与储备等方面问题进行的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就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完善应急防控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民知识普及力度、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值得注意并应当充分肯定的,是学界对于抗疫斗争中舆论应对存在问题的反思和对策性建议。学者们指出,首先,舆情应对理念落后,一些不合时宜的旧有舆情治理理念既不能及时杜绝舆情危机的发生,更可能因为应对“失语”造成次生舆情危机的产生,致使民众产生负面社会心态。其次,舆情应对能力不足,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较大冲击,而其背后则反映出当前作为治理主体的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并没有把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再次,“体制内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界限分明、分歧明显。主流媒体在很多时候重点关注更加全局和宏观的疫情防控问题,而社交媒体不设门槛,很大程度上表达不足和忧虑,有的甚至发布造成公众恐慌的谣言。

当前,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期,尽快分析舆情中的问题,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才能有效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从近二三十年来重大公共事件处理的实践经验看,无论是1998年的抗洪,还是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都表明相信群众、正面回应社会关切、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导民间舆情,是值得进一步弘扬的优秀传统。

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光大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友善精神。全国数万白衣战士驰援湖北,中山大学援助武汉医疗队队员表达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无私无畏、真诚奉献的崇高精神,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年过古稀的李兰娟院士不辞辛劳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李文亮医生、刘智明院长等医务人员的殉职,诸如此类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经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报道,激发了全国人民与疫情抗争志在必胜的意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是人心向善、风气向上的生动体现。

值得重视的是,不少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对于抗疫斗争中暴露出的现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改进建议。从助力国家总结疫情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角度,陈国强院士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上了沉重一课。在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展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次疫情也敲响了警钟,暴露出我国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的短板和不足。痛定思痛,亡羊补牢,认识到这些短板和不足,进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是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诚然,在抗疫斗争过程中也暴露出若干不良现象。据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若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故意隐瞒病情,有人在疫情防治时期制造和贩卖假口罩,有人恶意造谣,有人蓄意发布误导信息,有人无视一级响应时期的战时状态相关规定,有人身为地级市卫健委主任居然对疫情一问三不知,有人无理扣押外省医疗资源……这些不良现象,经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揭露批判,成为教育人们遵法守纪的反面教材,成为真善美的反面映衬。

总的说来,在抗疫斗争进入关键时期的当下,我们应当通过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恶丑的鞭挞,充分运用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导权,凝聚人心、整合价值,为夺取抗疫斗争的最后胜利创造更加优良的舆论环境。

(作者系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加强复工企业的 疫情防控和深化改

■毛蕴诗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缓解,许多企业开始复工。在复工的同时如何加强管控,防止疫情扩散,这对企业、政府、社会也将是一场大考。不少地区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为复工进行周密部署,并加强疫情防控,做到恢复生产和疫情防控两不误。全国各地(湖北以外)在复工的同时加强管控,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出现连续多日下降。但是由于各地疫情不同、认识不同、措施各异、可支配的防疫资源不同、防控松紧程度不一,个别企业复工后也发生了聚集性疫情。新的疫情发生对恢复生产、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预计更大范围的复工正在到来,更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在恢复生产的同时,严防疫情扩散反弹。

复工与防控一样是重中之重

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员工返岗,并加强新员工招聘。由于疫情已对经济造成消极影响,复工与防控一样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复工本身可能带来疫情扩散风险,同时应看到复工本身也存在若干障碍。一些用工量大的企业,如建筑企业预计复工还需假以时日。尽管许多单位、企业在2月10日已开始复工,但是省(湖北除外)外人员返回复工的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公司管理层干部已经上班,但下属企业因为外地员工未回,迟迟不能开工。为此,需要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帮助企业员工返岗生产;做好细致工作,联系和关照好每个员工,实施好返工和在家工作两种灵活的工作制度。另外,沿海地区企业存在节后招工难的问题,这在疫情尚未解除的情况下显得更为突出。为此,应采取措施,积极通过员工推荐、网上招聘等方式,尽早招聘落实用工。

精益管理,实现复工疫情管控全覆盖

总结一些复工企业的防控经验与教训,要形成复工疫情防控的基本规范与制度。例如,大连一家2000人的日资企业,2月10日复工以来建立了全面细致的管理制度,包括上班前准备、入场路径、用餐管理、防控安全措施、防控跟踪管理等几十条之多,实现了安全生产。面对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全面审视内外部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与改进,特别是在成本控制、流程优化、内部文化与氛围改进、人员激励、部门协作、内外协同等方面积极作为。

建立企业疫情防控响应系统。这既是一项应急任务,也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长期工作。通过建立系统,对疫情下企业运作管理提出全面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从长期看,该系统应当视为国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疫情过后应纳入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有些措施、制度也可纳入企业的清洁生产、绿色管理,提升企业的生态环保水平。

政府、企业统筹规划,进一步落实企业纾困措施

有的企业反映,防疫物资短缺是当前复工面临的重大难题。例如,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的消耗量大,另外还会有人力成本和其他间接费用的增加。以口罩为例,不仅日消耗量很大,成本费用高,而且供应不足。为此,政府要在防护用品的供应上,支持企业有效实施疫情防控。

有的行业协会、企业反映,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仍难获得支持,在税费、场地租金减免方面也未落实。救中小企业就是救经济、保就业。当前需要进一步落实纾困措施,支持企业恢复生产。

另外,建立疫情防控响应系统需要较大投入,例如网络系统的建设改造、新场地的建设、旧场地的改造等。目前,许多企业由于受到疫情的冲击,处于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的境地。为此,政府要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支持。

复工企业要积极应对疫情变化,加快创新改革

危机之时,往往有可能推动改革深化。当前各级政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建议加以调研、梳理,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若干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从企业的角度看,则需要积极应对疫情变化,加快创新改革。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也为许多行业和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机遇。企业要利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间窗口,思考平时尚未深度思考的给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等重大问题,诸如线上业务,特别是如何迎接5G全面商用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企业家要从战略上快速反应,及时分析机遇与挑战,有效地组织创新,并与抗击疫情、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迅速开拓新的业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