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南方日报》刊载我会“新时代广东哲学社会
科学的使命与担当暨省社科联成立60周年座谈会”成果

 


一甲子奋力前行 与时代同频共振


新时代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


11月28日,新时代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暨省社科联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与会者回顾了60年来省社科联走过的道路,一致认为,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是繁荣发展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和旗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生命力之所在;坚持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新时代,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下,为开创我省社科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为推动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

解放思想、勇立潮头、守正创新,把握大局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明晰努力方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表示,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正确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历届省社科联党组和主席团,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立潮头、守正创新,始终怀揣学术初心、不辱学人使命、挥洒才情汗水,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谱写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为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60年风雨兼程、60载春华秋实。回顾60年来走过的道路,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国情、省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是繁荣发展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和旗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生命力之所在;坚持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做好新时期的社科工作,关键是要把握大局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明晰努力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使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对广东新发展阶段改革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在深化“1+1+9”工作部署中找到社科工作的结合点和突破口,乘势而上,起而行之,大力推动我省社科事业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开创我省社科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为推动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一要着力在坚定政治立场上下功夫,努力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在前列;二要着力在提升决策咨询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走在前列;三要着力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在提高社科工作治理效能上走在前列;四要着力在增强斗争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在守好社科领域意识形态“南大门”上走在前列;五要着力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上下功夫,努力在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社科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列。

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社科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联系全省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支持、理论引导、人才培养等重要作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等时代命题,开展了一系列前沿性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活动,搭建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发展平台,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社科人才队伍,“理论粤军”异军突起,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在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广州哲学社科战线立足广州实践、凸显广州特色,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思维,形成整合学术资源、构建学术平台、培育学术品牌、培养人才梯队、普及社科知识为一体的哲学社科发展体系,积极用学术讲好政治,用理论引导舆论,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在“两个大局”背景下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复杂风险挑战作出了战略安排,吹响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作出的规划安排,将文化发展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部署。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面临着新风险新挑战。可以预见,我们将经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发生更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不可替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新发展阶段应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人才队伍、着力锻造应用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智库团队、着力构筑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人才梯队、着力培养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人才队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夯实强大的人才根基。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

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省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方健宏认为,60载风雨沧桑,一甲子奋力前行,省社科联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是全国社科事业发展前进的一个缩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科界始终站在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我省现代化建设紧扣相连,领风气之先,闯荆棘之路,产生了一个个在我国社科领域叱咤风云的学者大家,产生了一篇篇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文章论著,对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发挥了独特影响。如今,广东省社科联已成为全省社科精英的集聚高地,成为华南社科研究的学术重镇,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亮丽名片。我们要为广东社科人的担当作为点赞喝彩!最新的光彩永远在路上,对省社科联60年华诞最好的庆祝是再出发,衷心祝愿省社科联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总定位总目标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耀眼的贡献。

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陈金龙认为,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社科强省,广东省社科联对于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社科联的工作,政治站位高,贴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需要,贴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发展的需要。广东学术环境宽松、学术生态良好,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年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成才成功的沃土。作为理论工作者应当知责思为、感恩奋进,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就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而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其理论来源、实践基础、理论体系、理论品格、历史地位、世界意义作出科学的阐释和概括;二是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回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提炼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三是立足广东,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经验,建构关于广东改革开放的话语体系;四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于百年中共党史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中山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李萍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时突出了一个“强”字:“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新时代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才能更有作为,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赋予的使命?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广东勇于探索、务实担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二要扎根中国大地,以更大的格局、胸怀与视野,思考谋划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与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地位和影响力相匹配、相促进。三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其理论探索与创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重点领域推进智库发展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提出,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高端智库应当着力提升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切实肩负起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为广东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社科智慧。一要为广东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研究广东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二要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成文化强国”列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集中优势力量,挖掘优质资源,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弘扬岭南文化,持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努力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精彩样本。三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优化和整合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格局;充分展现学术话语的中国特色与广东优势,探索用内外兼容、国际通行的话语来表达,把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讲得更好,力求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四要大力支持新型智库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及决策正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智库在咨询建言、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储备、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应当聚焦重点领域推进智库发展,培育一批有担当、有实力、有特色的广东智库进入国家高端智库行列。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朱孔军表示,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要在学习宣传好、研究阐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担负起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使命。二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智力优势,回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提高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三要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要回归初心,牢固树立为人民办教育的思想。

把文章写在南粤大地上、写进时代课题中

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表示,社科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以更具广度、更具温度和更具深度的研究成果,为全省和全国的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研究要有广度,一是要求研究者具有广博而开放的知识储备,具有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的研究能力。二是要求研究者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研判国际国内大变局、处理各项重大关系的辩证思维方法。三是发挥专业优势,集聚社科界综合研究资源,研究统筹推进、一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温度,学术研究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放低身段,多下基层调研,从基层群众的创新实践中汲取学养。努力成为有深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必须有较高的学术能力来支撑。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力戒急功近利、粗制滥造、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等不良行为,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以深厚的学识修养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赢得认可、赢得尊重。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记协副主席顾涧清认为,在省社科联成立60周年之际,探讨新时代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岭南风格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任务,不仅要在回顾往事中辨析方向,更要思考如何真正把文章写在南粤大地上、写进时代课题中,这既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最好祝愿。广东是我国古代海上丝路的发祥地,围绕具有鲜明广东特色的“富矿”深入挖掘和开展研究,是广东社科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随着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这条薪火相传的新丝路使人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责任担当、使命使然、情结所系,在研究和传播丝路文明的道路上,要继续紧跟时代步伐,更多社科工作者一起创作相关精品力作,并促进彼此间的学术交流,进而为丝路文化的研究和普及提供更多新的智力支持。

发掘岭南人文精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省社科联原主席、研究员田丰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东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大无畏精神砥砺前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一跃成为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科技大省。广东的历史性飞跃,是一个经济不断改革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广东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社科联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组织社科理论研究、智库建设、社科普及和社科类社团管理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广东经历了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如果说,文化大省建设推动了文化与产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结合,文化强省建设则推动了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创意的深度融合。进入新时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双区”联动新战略、“双循环”兼融的新格局,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要更加重视干部群众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提高,从岭南文化中汲取历史基因和时代精神,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营造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构建强大的精神动力。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繁荣和发展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征程上,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更多更美的“春天的故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历史文化、学术文化、大众文化等多层面深入发掘岭南人文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提升到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要从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角度,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思路切入,深入挖掘、理性阐发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使得我们在文化研究中要有开放的眼光,要有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南方日报记者翟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