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南方日报》理论版刊发广东省社科界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座谈会专家发言

编者按

5月1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举办广东省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就办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版摘登座谈会部分专家发言,敬请垂注。


坚决守好社科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张知干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给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巨大的鼓励和鞭策,为我们增添了不断奋进的强大信心和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认真做好贯彻落实。

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办好高品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要从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深刻认识办好高品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对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支撑作用,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办好高品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政治自觉、历史自觉和使命自觉。

二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大局大势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奋力推动我省社科事业全面繁荣、走在前列。一方面,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把握历史机遇、肩负历史使命,起而行之、乘势而上,不断从新发展阶段我国伟大社会实践变革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直面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助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话语权。另一方面,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始终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充分发挥其在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独特引领支撑作用,努力在推动我省社科事业全面繁荣、走在前列中体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

三是要坚定不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阵地、党管期刊,坚决守好社科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也是办好高品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伴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如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这是事关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学术期刊必须始终坚持党管阵地、党管期刊不动摇,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到人文社科期刊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把这一重要制度安排和工作原则充分转化为推动期刊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效能优势。要坚持政治家办刊,带头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全方位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锻造与新发展阶段社科事业相匹配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要把创新作为实现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充分体现到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建设发展进程中,以此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抢占竞争高地、赢得发展先机。要全面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树牢底线思维,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守好社科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增强学术自觉 引领学术创新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学术研究》主编   叶金宝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不断增强学术自觉,推动学术创新,回应时代关切,树立学术自信。

一是对本土化理论建构的自觉。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化与学术开始了大的转型,这一转型有非常复杂的情形,但就整体和主流而言,是“西学东渐”,是对西方近代学术方式的学习吸纳,甚至我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研究也都受到西方学术方法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对西方学术的深入了解,西方学术范式与中国发展实际的张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学术的本土化问题成为一场迁延多年的学术讨论。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学术新路的探索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积累,中国现在完全有可能为世界学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学术完全有可能作出跨文化的贡献,但就目前总的学术态势来看,西方学术话语的影响力仍然较大,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建构任重道远。

二是对中国经验研究的自觉。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建构,原创性理论、命题、标志性概念的提出,需要与西方学术平等交流对话,更需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离开了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本土化理论建构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标识性概念的提炼、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经验研究目前已成为一条重要的学术路径,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立足中国问题,客观细致地描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历史进程和人们的心理状况、精神状况,寻找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概括总结中国经验,为中国本土化理论建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些成果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抓取选题,用学科方法来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用学术话语来讲中国故事,已然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然而,这样一种研究范式还不具有广泛性和足够的影响力。长期经验观察的不足、数据库建设的不完备以及经验的内在逻辑呈现的不充分,都制约了中国经验研究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中国经验研究,彻底破除西方学术的话语霸权,建构起当代中国的话语形态。

三是对新研究方式的自觉。当代学术发展呈现分科研究与综合研究同时并存的趋势,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综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学科方法相互借鉴,推动了原有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新学科的诞生。信息化时代,各种数据库的大量建设,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发生了悄然变化。传统学者所做的资料性工作,轻易就被数据库超越。面对大数据学术环境,学术范式也会随之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完成好这一任务,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二是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评判和取舍,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对传统文化有清晰准确的把握,迫切需要研究方式的突破,运用跨学科知识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检视评价,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具可操作性、更好地贯彻落实。


文以气为主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教授   彭玉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长,但内涵精要,启人深思。要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期刊要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鼓气。总书记在回信中一再提到了中国、中国人、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关键词,而这些“中国”元素,归根到底,是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文心雕龙》更专列“风骨”一篇,讲述文学的风清骨峻之美。“文”之气终究与“人”之气相关。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上来了,中国精神显然就更具壮阔感,更有力量感。编辑从事的是“文”的工作,但“文”的力量完全可以转换为“人”的力量。期刊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而得到充分彰显。

第二,期刊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换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增强当代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说到底,要依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虽然说传统文化,意味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依旧在发挥着作用,但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简单地重复,机械地照搬,效果就极为有限了。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激活传统文化的内质,另一方面融入新时代的新质,如此新旧交叉融合,才能造就文化之大。这也就是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经历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更有内涵、更具光彩,也更有生命力。在传承中创造的文化,既赓续了传统,也创造了新的文化。期刊编辑从事的学术研究,作为文化的底蕴,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品质和方向。中国话语、中国精神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快速地建成,但期刊界的努力无疑为新的文化学术的形成奠定基础和条件。

第三,期刊要成为引领创新的高地、优秀人才的福地和中外交流的阵地。期刊的“初心”就是要引领学术与文化的发展,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是这种引领创新的重要体现。期刊编辑除了要学者化,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更要对前沿学术有足够的敏感和胆魄。期刊要有足够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组织重大攻关课题,推出系列优秀成果,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总书记回信中特别提到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一般而言,每个期刊都希望通过刊发名家名作来壮大声势,提升期刊的影响力,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学术的高度、深度与精度在这些名家名作中往往有更集中的体现。但学术要在传承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力量,有道义有担当的期刊应该大力扶持青年学者的成长。不少知名学者在谈及自己的学术成长时,往往对自己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心存感念。因为这是他们学术生涯中的“第一块面包”,是维持学术生命的第一股动力。这提示我们,学术是要发展的,学人的代际传承,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当前,学术的国际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的期刊理当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看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就世界学术共同体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