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振明
[ 时间:2017-11-21 ]
[ 作者: ]
[ 点击量:6275 ]

翟振明
翟振明,1957年12月生,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至1978年上山下乡,于1978年考取北京钢铁学院,1982年获工科学士学位,随后分配到韶关钢铁厂就职,并于一年后在国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科学论文。1984年考取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前于1986年赴美留学,并开始兼职任教。1993年5月获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 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至2000年5月,先后在Millsaps College、Muhlenberg College哲学系任教。2000年受聘回国,出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美国的14年期间,翟振明教授从学术训练上打下了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生活各方面涉及的先验依据。他在美国期间出版了两部专著:The Radical Choice and Moral Theory和Get Real: A Philosophical Adventure in Virtual Reality,基本属道德形上学、形上学本体论以及现象学范围。其中第二部,在美国出版时,被评论者誉为“有可能在哲学和虚拟现实技术领域都成为里程碑性的著作”。该书于2007年被译成中文《有无之间:虚拟实在的哲学探险》,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翟教授在该书中用思想实验、逻辑分析和现象学方法论证了自然实在与虚拟实在的极端形式之间的三种虚实判断的对称性,认为自然实在的“背后”不比虚拟实在有更多的本体论承托。目前,由翟教授专注的思想实验派生出来的技术发明已有1项获得中国国家专利,另外16项正在实质审查中。基于这些哲学和技术成果,翟教授于2014年在校方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不到一年时间,该实验室的成果在虚拟现实的理论和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翟教授多次被邀请在自然科学领域做专题研究报告。他的学术影响,已从哲学领域迅速扩展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新媒体艺术等领域。
翟振明教授的治学特点是追求学术性、思想性、原创性的高度融合,在逻辑严密的系统论证中跨越传统学科的界线。对苏格拉底的“未经审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名言的认可是他的理论出发点。他认为,哲学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挖掘出我们本来具有的,但深藏不露或被严重压抑了的追根问底的能力。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偏见越来越少。我们所说的基于学术的正当的思想,就是要破除偏见。如果有人认为思想越深刻就越有偏见,那么那种思想,起码不是基于学术求证的思想。越尖刻越片面就看得越深,这也许是可能的,但是如果是以片面达到深刻的话,不是作为学术的哲学的追求。所以,他提倡以“将讲理进行到底”的人文理性为哲学研究的基石。从根基上发生的思想革命,可以源于社会科学领域,也可以源于自然科学领域,但最终必然是哲学层面的事情。摈弃了独断论的新理性主义哲学,只要是彻底的,同样会有颠覆性。以非理性的力量把世界推倒,那是恐怖主义。而思想上的颠覆,有时候正是把世界扶起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