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武
[ 时间:2017-11-21 ]
[ 作者: ]
[ 点击量:5653 ]

李维武
李维武,安徽合肥人,194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高中毕业后下乡务农,进厂做工,劳动十年,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先后读完本科、硕士生、博士生,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留系任教。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儒学分会会长。
李维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中国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治学特点,尤对20世纪中国哲学做了深入研究,主要学术贡献有:(1)对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2)以湖北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为重点,开展现代新儒学研究;(3)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视域入手,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4)提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开拓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空间;(5)提出19—20世纪中国哲学史观,指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哲学,经历了现代转型与传统更新,是中国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古今之变。李维武教授著有《中国哲学史纲》、《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与何萍合著)、《吕不韦评传》、《王充与中国文化》、《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何萍合著)、《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概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中国哲学的传统更新》、《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编有《徐复观与中国文化》和五卷本《徐复观文集》,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在萧萐父先生的引领下,形成了重视哲学史方法论的传统。李维武教授继承和发挥了这一传统,在哲学史方法论中尤其强调历史主义原则。在他看来,在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中坚持和贯彻历史主义原则,需要把握好上下之间的空间向度与古今之间的时间向度。把握好上下之间的空间向度,是指在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形上之“思”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形下之“史”的内容:关注“思”与“史”的联系,关注“史”对“思”的影响。为此,需要重视那些来自历史文化的哲学问题,需要重视中国哲学发展与中国思想世界的联系,需要重视中国哲学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环境的联系。把握好古今之间的时间向度,是指在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中,不仅要重视作为史料的原典之“文”,而且要把握由古及今的思想之“史”。思想之“史”固然要立足于原典之“文”,但又非“文”所能代替,否则“史”就成了碎片,不能“通古今之变”。为此,不仅要看到哲学思想古今变化的主轴线与基本环节,而且要看到这种变化之中还有哲学形态的转换与哲学传统的更新。这种形态的转换与传统的更新,是哲学思想质的变化及新质的扩张,是更值得重视的哲学思想的古今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