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减贫治理研究院课题组赴惠州市、汕尾市调研减贫治理工作
[ 时间:2020-07-24 ]
[ 作者: ]
[ 点击量:2465 ]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全面总结广东减贫治理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和基本经验,2020年7月16日到17日,广东省扶贫办发展规划处孙多山副处长、广东省减贫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教授率领广东省减贫治理项目课题组赴惠州市、汕尾市进行减贫治理工作调研。
7月16日上午 ,在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塘田村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课题组走访了两户脱贫家庭。在当地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帮助下,政府帮助和资助脱贫户进行了危房改造,实现了就业增收。同时,在扶贫扶志的政策支持下,脱贫家庭的子女教育获得了多项补助,实现了教育有保障的基本目标。16日下午,课题组一行人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来到八维村看望脱贫户,了解到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提升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
结束脱贫户调研探访活动后,课题组与惠州市扶贫办及部分基层扶贫干部在惠东县多祝镇镇政府就惠州在减贫治理方面的做法、经验和未来思路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座谈会上,孙多山副处长率先发言,他对惠州市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必须做好扶贫减贫经验总结,充分挖掘和讲好减贫脱贫故事。
惠州市扶贫办规划科科长钟志云汇报了惠州市扶贫“双到”及脱贫攻坚有关情况,总结了惠州市脱贫攻坚主要做法及亮点:一是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压实攻坚责任;二是全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机制保障;三是聚焦重点难点精准施策,切实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成效;四是全面兑现“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切实推动扶贫政策落实落地落细;五是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千方百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六是实施扶贫数据动态管理,提高脱贫状态监测水平;七是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扶贫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最后,钟主任对2020年后脱贫时代减贫扶贫政策优化调整方向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惠州市扶贫办专职副主任陈爱军针对扶贫工作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问题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把“五级书记抓脱贫”、“各行业联动配合”等扶贫经验应借鉴并运用到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二是总结梳理减贫扶贫实践中的短板或“教训”,使乡村振兴避免扶贫工作中走过的弯路。
最后,座谈会上对在扶贫减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或问题进行了讨论。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挂职副镇长、驻八维村第一书记廖志达提到,现行的扶贫工作队伍体量不够大,缺乏稳定性,后脱贫时代的扶贫工作需要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惠州市扶贫办公室科员潘文超提到,在扶贫工作中存在政策难执行的问题,其成因主要在于政策宣解和理解不到位。
7月17日上午,广东省扶贫办发展规划处孙多山副处长、广东省减贫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教授等课题组一行人到广东汕尾市进行调研。在汕尾市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课题组先后参观了大湖镇、赤坑镇扶贫工作成果,了解到这两个镇分别在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广东省武警总队的帮扶下,实现全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推动落实绿色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有效衔接。
17日下午,课题组一行在海丰县人民政府会议室与汕尾市、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红海湾、华侨管理区、城区扶贫办以及省直帮扶单位的扶贫干部就汕尾扶贫减贫实践模式、经验和2020后减贫治理思路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汕尾市扶贫办副主任李旭介绍了汕尾扶贫的经验做法,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二是始终坚持重视民生保障;三是注重扶贫减贫、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实际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几方面:一是省级“1+N”的顶层设计在操作中有些设计难以落地;二是扶贫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高要求与扶贫干部能力或知识的有限性之间难以充分耦合;三是农业带贫益贫能力较弱。陆丰市扶贫办和海丰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也指出了当地扶贫减贫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海丰县平东镇新平村第一书记马峰结合扶贫工作实际,谈了自身体会。他认为发展产业扶贫,应实现从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提升农业带贫益贫效果。
最后,广东省减贫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教授发言。张开云教授介绍了广东省减贫治理研究院成立的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并对研究院的定位进行了说明,即广东省减贫治理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成广东省扶贫部门和扶贫减贫领域的思想库、智囊团,广东省扶贫减贫治理研究者的共同平台和家园。同时,张开云教授指出,汕尾在党建引领扶贫减贫方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红色道路”,值得研究院和课题组深入总结和提炼。同时,张开云教授表示期待与汕尾市扶贫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对2020后脱贫时代减贫治理实践进行长期跟踪调研,形成有益政策建议成果,为推动汕尾减贫治理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