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科界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
[ 时间:2020-10-23 ]
[ 作者:学术规划部 ]
[ 点击量:1942 ]
2020年10月22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和南方日报社在广东省社科中心,联合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出席并讲话。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曾赠主持座谈会。来自全省社科战线的专家学者及省社科联干部共20多人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和广东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意义。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方真认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深圳在未来发展中要实现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需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需要加强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思维能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晋清从推进改革开放的角度发表了具体意见。他指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最核心的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急需的是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是弘扬改革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定力,最基础的是提高改革攻坚能力。

深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吴定海从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角度发表了体会。他认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民生幸福城市建设重点在构建三个体系,即城市治理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要以“深圳之治”“深圳之制”推动“中国之治”“中国之制”,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行示范做出新的贡献。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从综合试点改革的角度阐述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程。她指出,特区的生命力,不仅源于经济特区所造成的辉煌成就,更是源于中国道路的制度力量与制度魅力,从40年前的先行先试到今天的先行示范,经济特区作为引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政策性增长极”,其“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已不断增加并成为了一种制度力量。相信随着综合试点改革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一个富强开放的中国,将以深圳先行示范的制度绩效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智慧与力量。

汕头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冯兴雷从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特区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角度发表了观点。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作为,深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良机也是挑战,汕头大学要今后继续以改革引领办学,以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间、校地、校企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做到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践行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为推动汕头经济特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副院长何俊志教授、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郑耿忠教授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作用,建设潮人文化旅游家园,增强港澳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要努力做到“以潮文化旅游促进文化感知” 、“以潮文化旅游促进文化认同”、“以潮文化旅游增强民族向心力”。

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从加强哲学研究和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意见。他认为,深圳和广东的高质量发展表明,创新是第一动力,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直接决定力量,深圳和广东要在自主创新、掌握和创造关键核心技术上引领全国和世界,除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实施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技术研究之外,广东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重要的工科大学要建立与前沿科技相适应的文史哲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特别是建立世界一流的哲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要加强哲学与前沿科技的联盟,科学家、技术家与哲学家就哲学与科技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和研究。

暨南大学陈林教授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谈了如何贯穿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他认为,广东省作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世界性工厂,如何在“提前达峰”、“碳中和”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保持经济建设的稳定性,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非常艰巨而又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领域。

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从深化岭南文化研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意见。他认为,要把学术自信、文化自信化做实际的学术行动,在岭南文化研究上下更大的功夫、做更多的努力,取得有创新价值、有时代气息的学术成果,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学术作用,做出应有的文化贡献。

最后,在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后,张知干作了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省社科联对各位专家和同志莅临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以实际行动支持省社科联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指出,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参加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一篇新时代改革开放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一是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在人类面临“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的时代抉择关头,在“两个大局”深刻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总书记视察广东发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奋发有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彰显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大国胸怀,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坚定不移按既定战略部署阔步前行的强大意志,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力量的政治宣示,在深圳改革开放史、广东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二是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三是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实干精神来部署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提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判断和举措,举旗定向地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充分彰显了总书记思想的实践伟力,为我们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他强调,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社科界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的部署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把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好、宣传好、研究好、阐释好、转化好,为我省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一是要在学习宣传上当表率。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全面掌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组织省内知名社科专家学者举办理论学习座谈会,把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我会举办的各类社科培训活动的首要课程。要组织我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在主流媒体上刊发,充分利用各种社科普及和理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宣讲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社会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活动热潮。二是要在研究阐释上当表率。要紧紧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要充分发挥规划评奖的导向作用,紧密结合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新实践,推动社科界深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研究,切实增强我省在改革开放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话语权。要利用《学术研究》等平台,引导广大学专家学者进行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及时推出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系列理论文章,不断扩大广东学术的影响力;要着力加强潮州文化等岭南文化的研究,大力推动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提升广东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作出理论贡献。要紧紧围绕省委“深调研”工作方案中的重大课题,组织各类社科研究基地和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对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要在贯彻落实上当表率。既要深而学之,又要起而行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社科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坚持以总书记思想统领社科工作,始终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推动省社科联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新时代全省社科工作从重点改革突破向整体系统推进转变,不断开创新时代我省社科工作发展新局面。要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要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增强服务全省社科界的能力,大力推动新时代我省社科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要始终绷紧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全面加强社科领域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增强斗争本领,守牢社科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