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一家 (十一) | 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切地体会过家的意义


 

《疫情下的家书》项目简介:

为展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抗疫精神,2020年2月起,广东省孝文化研究会发起“疫情下的家书”全国书信征文活动,截止5月31日,共收到全球来稿3000余篇。

为讲好抗疫故事,传播家国情怀,项目联动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委网信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荔枝APP推出“疫情下的家书”传播展示活动,分“四海一家”、“家国同在”、“医者仁心”、“守望相助”四个系列,共精选录制42期节目,自7月27日起在荔枝APP全面上线。

截至8月31日,疫情下的家书系列音频作品累计收听量46078次,运营的话题“一人一个照亮心房的故事”累计引发3.8万次讨论,有超过10万网友在荔枝APP上跟读了《疫情下的家书》的精华选段。


主办单位:广州市孝道文化研究会 广东省孝文化研究会


本文获 “疫情下的家书” 全国书信征文活动大学组二等奖


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切地体会过家的意义

——来自莫斯科的不完整信笺


朋友们:

上网课的日子无聊至极,莫斯科的春天来了,而我却不能出去。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俄罗斯似乎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今年1月份的时候,我还在暗自庆幸俄罗斯的感染人数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还和朋友们在农历新年当天去到了鲜有人问津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游玩。印象中那时的俄罗斯还在对圣彼得堡出现的第一个疑似案例感到焦虑又好奇。

2月10日,我们照常开学,俄罗斯的一些著名城市和边境口岸已经陆续出现确诊病例,但数字依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到3月份,我们频繁地听到一些对中国留学生不友好的讯息。我们的出行渐渐受限,坐个公交和地铁也会紧张到不行。但后来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我所遇到的俄罗斯人大多都很友善。3月16日起,学校正式启动网络教学。也许就是从那会儿起,我想家想得一天比一天厉害了。

一年多以前,我任性地更换了志愿,放弃了向往已久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原因只是我在两年前暑假来俄罗斯旅游的时候爱上了这里的种种风情。在广州生活了二十年,没见过大雪纷飞、没经历过严冬凛冽的我一直偏爱这种冷风刺透骨髓的快感,还有露天酒吧里传来的节奏强烈的动人旋律。来莫斯科留学这一决定,让我对自己的“出其不意”志得意满,想尝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逼迫自己成长,让自己学会独自承受各种艰难,然后把我的经历添油加醋地与我的家人朋友分享。

可是后来,俄罗斯的新冠疫情愈发严重了,回国航班骤减,大小考试堆积,生活一地鸡毛,实在难以形容两个月以来这破烂的心情。我好想家,好想吃家楼下5块钱一份淋满酱汁的鸡蛋肠粉。

消极的情绪数次激起我放弃莫斯科的学业,停学一年重新申请学校的念想,然而最终被老妈一句话全部打消,她的话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自己当初死活坚持的路,无论如何都得把它走完,就这么简单。

停学的希望完全落空,我反省了很久,直到现在都在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太荒谬了。莫斯科接连下了好几天雨,几场连夜雨过后宿舍外头的树枝冒出了新的嫩芽,半个月后窗外一片新绿。偶尔去公共区的窗口透透气,外面的天空还是那么蓝那么干净,傍晚的风景依然狐魅得让人不忍离去。

这次疫情使我第一次忍不住和远在广州的爸妈哭着说出“我太想你们了!”这样有一丢丢肉麻的土味情话,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切的体会过家的意义。我会好好把莫斯科的学业进行下去,同时挂念我的爸妈、朋友,和我那洒满人间烟火气的家。

我在莫斯科写下这封家信,分享我的心情,愿世界各地疫情尽快散去,愿多年以后人们终将笑着怀缅这段糟糕却深刻的经历。


                                                                                  郭晨

                                                                                  2020年5月30日


写信人:郭晨,莫斯科国立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留学生

收信人:郭晨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