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省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本报与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邀请我省高校4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院长),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伟大贡献和基本经验、树立正确党史观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重要问题撰写了一组阐释文章。现将文章一并刊发,敬请垂注。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多姿多彩,透过历史的表面,存在贯穿其中的主题和主线。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首先要把握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抓住百年历史的本质。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里从两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进行了阐释。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里对于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概括,增加了国际维度,更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实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和执政的最大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为人民谋幸福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是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诉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人民获得解放,有了当家作主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绝对贫困的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即将实现,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提升。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就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党的二大通过的宣言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将实现民族独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民族独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党的十三大报告在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时,强调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共产党是富有世界情怀和国际担当的政党。党的二大通过的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党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不是就一国来说的,而是就国际社会而言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响应和认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胸怀和担当。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为践行初心使命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也是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而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线,勾勒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三维面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三个一百年”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集中到一点,就是为践行初心使命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的三件大事,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包含党的纪律、党的建设的规定。党的五大决定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古田会议的召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党章的多次修改和完善、“两个务必”的申明,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刘青山、张子善案的果断处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决心。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展开,党的建设总布局的调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三、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主线的方法
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需要正确的方法论。以大历史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着眼百年历史的大局,才能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
大历史观要求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历史,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近现代中国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进程中去评价。如此,才能凸显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合理诠释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国际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要将百年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历史阶段的联系中把握百年历史,不能简单将历史割裂开来。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包含诸多历史细节,把握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要着眼大局,不能拘泥于历史细节,更不能因为历史发展的曲折而遮蔽主题主线。跳出历史的细节,登高远望,才能一览众山小,抓住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从百年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伟力
■谢迪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要求,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为滋养,厚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思想家园,强化党员干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
用百年精神谱系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需要千百万党员干部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接续奋斗。这就需要凝聚并形成共同的动力。中国有14亿人口,要凝聚共同的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带领下才能实现。历史充分证明,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是一盘散沙,无法凝聚起民族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需要以中国共产党为政治核心,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自觉。要形成这种自觉,需要从光辉历程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崇高精神上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从而在内心深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核心要素和显著特征就是为了人民而奋斗牺牲的革命精神。有了这种为人民而奋斗牺牲的精神,人民群众自然就会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自然就会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动力。正因为如此,就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把百年精神谱系的人民至上理念发扬光大,让这种精神理念成为团结人民群众,凝聚奋进新征程动力的思想武器。
用百年精神谱系淬炼奋进新征程的毅力。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奋斗毅力,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执着品格。用青春甚至生命去诠释和体现作为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的顽强与坚守。这种毅力和执着来自于强大的精神信仰。中国共产党把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诠释和运用到极致。伟大的长征精神完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身体极限的最大挑战和超越,在难以想像的艰苦条件下,朝着自己的目标,朝着胜利的方向勇敢而坚定地前行。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中的这种顽强与执着,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奋斗毅力的涵养与淬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天物质比较丰富、生活比较舒适的状况下,如何培养这种毅力,是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课题。从党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强化在巨大考验和严峻挑战下的政治定力,就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然存在风险和挑战,当前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思想准备的重要环节。
用百年精神谱系锻造奋进新征程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是政党卓越能力的充分体现。这种卓越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就是党的能力生成和提升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员干部确实需要增强本领、提升能力。能力和本领不会凭空产生,从党史中汲取智慧,以党的百年精神谱系锻造能力,这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党员干部“本领恐慌”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领悟百年精神谱系的实质和意义,用百年精神谱系锻造奋进新征程的本领与能力,是党员干部成长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在学习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践力,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推动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
■张 浩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用正确的党史观指导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一、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历史细节浩如烟海,历史脉络盘根错节。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的历史思维,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党史研究须臾不可背离的“中轴线”和“定盘星”。那么,什么是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而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可以概括为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其中,党的不懈奋斗史是党的历史的主体,党的理论探索史是党的历史的灵魂,党的自身建设史是党的历史的基础。只有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才能抓住党史的总纲,准确把握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史,真正做到用党史来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和鼓舞人。
同时,强调准确把握好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并不是说不要正视党的历史上发生过的曲折和错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难免会出现挫折甚至错误,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上发生过的曲折和错误。从总体来看,错误和挫折只是局部的、暂时的。而且,党总能够自觉地正视错误,并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总结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引导人们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首先,要善于从党的重大事件中认识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往往是开启一个历史阶段的起点,连接着历史发展的大逻辑。要善于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系列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来学习党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认识。
其次,要善于从党的重要会议中汲取历史智慧和奋斗力量。党史上一个又一个重要会议,作为奋斗的证言、作为信仰的烙印、作为前进的里程碑,铺就了我们党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路程。党的一些重要会议,如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善于从重大会议的科学决策中汲取营养、不断前行。
再次,要善于从党的重要人物的光辉事迹中弘扬光荣传统。在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学习研究党史,可以从无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身上学习到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更好地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它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党史,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或者歪曲党的历史,或者否定、抹黑党的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割裂党的历史,混淆视听、迷惑大众,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及危害性。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否定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必然性、合法性;通过否定党的领袖及其思想结晶,从根本上动摇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民族精神支柱;通过否定党带领人民选择的道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研究是千秋之事,容不得半点“虚无”“戏说”“恶搞”。面对错误言论,我们要敢于发声、勇于亮剑,做敢于斗争的斗士,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坚决捍卫党的历史。同时,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党的百年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
■陈联俊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肩负伟大使命,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为中国人民开创了走向幸福的道路,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近代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腐朽,外国列强入侵不断,中国社会动荡不已,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举起了明灯,带领中国人民走上谋求民族、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了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探索。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挫折和障碍,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用政治勇气冲破思想枷锁,找到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在40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变革,深入推进自我革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同时,也为人类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百年沧桑,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经验,戒骄戒躁,谋求更大的成就。
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历史任务。100年的奋斗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光辉目标指引下,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成就一个又一个壮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实现科学信仰的指针,是坚持价值理想的证明。只有始终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全体共产党员的行动要求,才能集中全党的智慧力量攻坚克难,成就伟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整体上的口号号召,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义务,需要落实到具体工作行动之中,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从长期来看,要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规范化,落细落实落小,融入每个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奋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复杂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成功,所依托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指导中国人民认识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改造世界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以生动的中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需要长期坚持和发展。
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党的生机和活力只有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才会生生不息,永不枯竭。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同时在不断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壮大自己的力量,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是人民的力量,历史的车轮只有在人民选择中才会走在正确道路之上。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既要考虑全局整体利益,也要考虑局部个人利益,只有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既不偏离目标,又能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两者辩证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无数次腥风血雨的考验和关键时刻的抉择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中国人民可靠的主心骨。作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共产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既要加强与世界不同国家政党的交流与合作,又要警惕来自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渗透。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要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重大风险与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