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 | 陈春声教授新著研讨会日前举行
[ 时间:2021-10-18 ]
[ 作者: ]
[ 点击量:1420 ]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2021年5月,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春声的新著《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由三联书店出版,引发学界热烈关注。
近日,广东历史学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联合,围绕该书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座谈与对话暨新书发布会。
根本关怀:“中国是如何构成的”
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副院长章扬定,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翰敏莅会祝贺并致辞。
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五邑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等广东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学生近百人参加会议。
座谈会由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主持。

陈春声教授
在主题报告中,陈春声教授结合自己三十余年从事韩江流域社会史研究的经历和体会,介绍了该书的写作与成书过程,以及前辈师长的学术思想对自己影响。他强调,做严肃的人文研究,必须有深度阅读和沉静思考,揭示其研究区域社会史的根本关怀——“中国是如何构成的”。
陈春声着重回顾了傅衣凌、梁方仲、施坚雅、华德英等前辈学者对自己学术经历的深刻影响,并特别提及傅衣凌先生遗作《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他说,此文忠实记录了傅先生晚年的思想,昨晚再次阅读,仍深切感到此刻的自己的思想境界仍然未能达到该文理论思考的深度和境界。
陈春声教授最后对区域史研究的发展作了展望。他认为,《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书中经济史内容尚有不足,随着史料的大量发现,未来在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史研究大有可为。
此外,个性化的历史人类学教科书编写也值得提上日程。陈春声指出,主张由个人独立编写这些教科书,这样可以突出每个作者的意志、主见和风格,尤其需要进行更为辩证的、能容纳矛盾的、非线性思维的理论探索与思想建构。
治学:深度阅读与沉静思考
在对话环节,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历史研究中心汤开建教授赞扬陈春声教授的问题意识,提示青年学者好好体会陈教授“深度阅读、沉静思考”的治学经验。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刘正刚教授认为,学有所本与个人智慧相结合成就了陈春声教授的学术创造力。在新文科背景下,史学家要具备多种才能,交叉学科研究在更为重要。

与会专家合影
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教授回忆了与陈春声教授相识40年、共同探索的往事。80年代末,刘志伟和陈春声转入乡村社会研究,曾有很多老前辈担心他们离开了梁方仲先生的学脉,其实他们自己一直未忘经济史的初心。
刘志伟说,陈春声教授去考察仓储的社会机制,他本人则希望了解编户齐民体制的社会实态,这是两人步入地方乡村社会研究的内驱因素。此后他们经过30年乡村社会研究,在对经济所嵌入的地方社会有了较为深切认识之后,如今希望可以回来思考更为纯粹的经济史问题。
广东学人:“一种共同方向感”
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所长李庆新研究员认为,陈春声教授致力于韩江中下游地区研究30余年,把优良的学术传统与新时代情怀相结合,传承开新,带领一批抱有“一种共同方向感”的广东学人,开启当代岭南史学之一股新风,结出了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之硕果。
李庆新提出,区域史研究很有必要把“海洋潮汕”纳入研究视野,把韩江中下游地域研究引向多学科、宽视角相结合的国际性学问,韩江中下游地区史研究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谢湜表示,中大的后辈学人,沿着前辈提示、关注的方向砥砺前行:黄国信教授对湘粤赣界邻地区的研究,吴滔教授、于薇教授和他本人对南岭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入。目前,他正在筹划建设侨批数据库,吴滔教授进行明代价格史数据库项目建设,这是对陈春声教授数字人文背景下经济史研究期许的回应。(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林旭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