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
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办

12月10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以线上方式举行。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李萍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原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出席研讨会并演讲。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哲所所长、《现代哲学》主编张伟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并作总结。

开幕式上,张伟主任首先介绍了本次专题研讨会的缘起,介绍了今天与会的各位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各位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张知干书记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代表省社科联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大哲学系、中大马哲所的高效筹备表示赞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广东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省内外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敬意。他认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愈发深入人心、正在落地生根的关键阶段,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相聚云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这个重大课题,贯通道理学理哲理,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引领意义,必将取得丰硕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张知干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全面安排,对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明确要求。社科理论界要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始终高举伟大旗帜,树立学术自信,坚持理论创新,着力在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实现更大突破、取得更大成功、赢得更高声誉,奋力推动我省社科事业全面繁荣、走在前列,源源不断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中国学术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做出更多原创性引领型贡献。聚焦研讨会主题,他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一是要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哲学意蕴的深入探究,更好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娴熟地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而学理化地阐明“两个行”“两个结合”揭示的普遍真理。二是要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哲学意蕴的深入探究,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进而更加透彻地阐释清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三是要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哲学意蕴的深入探究,更加有理有据地从哲学高度彻底破除西方企图把“现代化定于一尊”的霸道和迷思,进而加快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并赋予其更为坚实、更具活力、更易融通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好造福中国人民,更多增进人类福祉,持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余敏斌副书记代表中山大学向线上参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由衷的祝贺。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为主题,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价值目标、方法论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哲学领域的学者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李萍教授代表《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对出席本次专题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她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哲学》杂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一直着力研究的重要主题。《现代哲学》杂志主要刊发从哲学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现实问题、开展哲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文章。近年来,马哲所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总结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反哺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特别是力争在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伦理现代化上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开幕式后,主题论坛拉开帷幕,四个阶段的主旨报告相继开展。中山大学校史馆(博物馆)馆长,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徐俊忠教授主持了第一阶段的主旨报告。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报告,首先强调要从现代化的普遍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其次强调要从现代化的特殊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最后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和本质要求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原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的报告,强调应该提倡通过对二十大报告文本自身和深层的分析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并提出了“主主平等”“普惠哲学”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牢牢扎根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之中。

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动力机制与比较优势”的报告,他提出,在生成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五种逻辑——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流与转型;在动力机制上,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在资本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在比较优势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奇迹。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李萍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旨趣及其文化精神”的报告,她指出,20世纪上半叶的三大思想文化论战是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且为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发挥了思想先驱的作用;其次,中国现代化是一个艰难求索和转折的过程;再次,关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历史贡献,从伦理秩序上看,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

(第一阶段四位报告人:冯俊、韩庆祥、欧阳康、李萍)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现代哲学》副主编马天俊教授主持了第二阶段的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立胜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破解了文明冲突论,破解了后现代主义关于人类文明本身和价值的难题,破解了西方生态伦理学关于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的非此即彼的道德悖论。它解决了人类现代文明所遭遇的文明冲突论、价值虚无论和人类中心论,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通过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作为基础,而这场社会革命在中国历史上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从而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100年前就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可以估量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哲学院郝立新教授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辩证特性的思考”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和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我们应该朝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一个本质目标去努力,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规定。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徐俊忠教授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他认为,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历史性的破局,中国革命使中国成功地脱离帝国主义主导的国际政治,而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启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打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和“死局”,发展战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其三,从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与谈话”中可以挖掘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其四,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应该认真思考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式问题。

(第二阶段四位报告人:王立胜、吴晓明、郝立新、徐俊忠)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谭群玉教授主持了第三阶段的主旨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报告。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也符合实现人类现代化的需要, 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积累。他随后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的建构以及九个本质要求,最后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议题的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陈曙光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现代性文明的中国形态”的报告。他以理性的崛起和资本的逻辑为出发点,分析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揭示了西方现代化背后的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缺陷,指出我国没有生搬硬套西方 现代化的道路,而是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开辟出了一条崭新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开创出了全新的“5+1”中国形态,确立了世界主义的宏大格局,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吴重庆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拉丁美洲的殖民市场扩展与现代化发展为例,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通过战争和殖民,而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巨大且分布极不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哲学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报告,她从旅游哲学的逻辑思路着手,认为该学科是一个应用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重要方式。为此,她挖掘了旅游对于“城乡循环”的重要意义,论证了旅游哲学有助于促进中国现代化规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第三阶段四位报告人:陈金龙、陈曙光、吴重庆、孙九霞)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吴重庆教授主持了第四阶段的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内 涵”的报告。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指出资本逻辑下的现代性危机,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认为,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国情,规避西方国家发展缺陷,遵循历史规律和发展规律,开辟了一条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并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具有丰富哲学内涵的理论,展现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时代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丹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阐释”的报告。他指出,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符合历史的逻辑,亦即符合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发展的逻辑,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因此,这一道路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能够激活资本的生命力,又能够抵御资本的逻辑,积极地促进资本的健康发展,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作了题为“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伦理想象”的报告,他从财产权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刻画了近代契约论的政治想象,揭示了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的本质缺陷。中国式现代化则作出了重大创新,一方面尊重市场规律,发展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真正致力于共同富裕,注重生产力再布局和再分配。有了这一基础,我国的社会-伦理想象既可以包括生产性贡献,又可以包括非生产性的贡献,以至于真正实现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莹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工业化道路中的工业劳动过程演进探析”的报告。她指出,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在根本上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又符合时代之需,集宏观、中观和 微观目标于一体,致力于发展、协调和加快工业劳动过程。最后,她解析了中国工业劳动过程的四个历史阶段,认为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四阶段四位报告人:臧峰宇、周丹、谭安奎、胡莹)

最后,张伟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再次感谢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党委的大力支持,感谢全体专家学者的参与和会务团队的帮助。他认为,本次研讨会以哲学学科为主,同时包含多元学科的参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关切,不失为一场珍贵的高峰论坛,期待诸位专家继续支持《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马哲所和哲学系,戮力同心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哲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会议由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协办,线上共有近300名专家学者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