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乡村振兴塘口论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
与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功举办
[ 时间:2023-02-25 ]
[ 作者: ]
[ 点击量:1813 ]
2月25日,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与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的首届乡村振兴塘口论坛在阳江市阳西县成功举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中共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骁婷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省社科联学术顾问郑永年教授,广东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细康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卫华教授,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延明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创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罗必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吴克昌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或主题发言。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曾赠主持开幕式。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志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林辉煌分别主持主旨演讲和圆桌沙龙。

乡村振兴塘口论坛由省社科联、华南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创设,旨在搭建一流学术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引导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心关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里,在尽情施展才华、成就学术梦想的同时,积极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贡献更多学术智慧与力量。首届论坛由省社科联指导,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共阳西县委、阳西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得到学术界和广大同仁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共同演绎学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开幕式上,杨骁婷常委代表阳江市委市政府对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她指出,省社科联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在塘口镇全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领导的高位推进,有专家们的跟踪式智力赋能,更有工作队的陪伴式帮扶,初步打造了功能组团、优势互补组团式帮扶的典型示范。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热情参与乡村振兴塘口论坛的创办,全省乡村振兴智库队伍主动配合,地方龙头企业热烈响应,生动诠释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度的社会动员力、深厚的发展包容性、美好的实践前景和广阔的理论空间。她认为,塘口虽小,却能瞭望整个大广东,从理论的层面凝练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广东智慧,从实践的层面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广东实践,推动广东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究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期待专家学者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大局大势,增强历史主动,探索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模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理论创新。希望广大企业把握机遇、鼓足干劲,把企业自身发展融入大局大势,在推动全省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中赢得美好未来。

麦均洪副书记代表首届论坛主办单位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高校作为教育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需要以学科优势、专家智慧、科技引领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导乡村走出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拥有红色基因的学校,始终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立足国家战略,聚焦广东实践,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坚持大教育帮扶接地气、数字化引领添底气、人才队伍输送聚人气,为“塘口经验”提供了华工方案。他认为,问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就得要去“田间地头”“池边塘口”。省社科联牵头联合各方力量在阳西县塘口镇创办乡村振兴论坛,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与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现实议题举办首场学术活动,找对了地方,走对了路子。高校服务乡村振兴,需要超前谋划、提前布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新征程上,学校将始终铭记在国家乡村振兴事业上的责任担当和角色定位,在决策支撑、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育等方面,高质量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知干书记代表省社科联对论坛所有创始单位作出的积极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广东举全省之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起步之年,我们把乡村振兴论坛创设在小镇塘口,就是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使命感,积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献计出力,既是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有力体现,同时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大胆尝试。首届论坛的如期举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只要我们秉持“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抢抓历史机遇,增强历史主动,保持历史耐心,勠力同心,久久为功,乡村振兴塘口论坛就一定会越办越精彩、越办越有活力,逐步成为塑造乡村振兴典范、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播乡村振兴理论的一流平台,成为学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一是要把握根本遵循;下功夫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并自觉将其统领贯穿于论坛创设、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各方面,始终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引领论坛登高望远、行稳致远。二是要汇聚智慧力量;透彻领悟团结奋斗的精髓要义和时代要求,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论坛开放共享、灵活多能等体制机制优势,贯通产学研,密切政商民,推动资源要素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纵深实现系统整合、高效融合,让各种创新创造要素汇聚实现井喷,持续为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转化为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聚焦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凝练研究主攻方向,强化联合攻关,源源不断拿出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智力成果和行动方案,使学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具穿透力、引领力和塑造力,更好彰显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用。四是要突出理论建构;持续从我们党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伟大创造中汲取丰厚养分,坚定学术自信,植根实践沃土,延伸历史纵深,践行多学科交叉融合,一刻不停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奋力抢占相关话语权,矢志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知识体系做出原创性引领型贡献。

随后,在张知干、麦均洪、杨骁婷及中共阳西县委书记张秀洁等领导共同见证下,阳西县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论坛现场,专家还联合发布了《支持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专家宣言》,就共同推进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达成五条共识:共担时代使命,共谋发展之计,共扬科技之先,共筑人才高地,共聚多方合力。
在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8位专家学者从多个视角讨论了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分享真知灼见,提出富有问题意识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叶兴庆部长围绕“锚定农业强国目标,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主旨演讲。他分析了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方向,认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要着力凸显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促进共同富裕等5个中国特色,要把主攻方向放在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等5个方面。同时,要防止“上下一般粗”,特别是建设农业强县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保持历史耐心,特别是要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标长远目标防止工作走偏,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不断趋近长远目标。

迟福林教授围绕“广东争做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排头兵”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广东争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任务,应当在人口城镇化的政策体制创新上破题发力。认为人口城镇化是广东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应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农业工业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并率先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郑永年教授围绕“如何做好广东省三农现代化研究”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体现了一种思路的变化,表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认为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人的层面的现代化相对应,需要进行整体性系统思考。要注重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刻阐释中深化哲学思考,以搞清楚政府、社会、经济这三者各自的组织体系和相互关系为核心深化理论思考,并以此两者为基本前提深化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思考,不断以务实的举措思路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地落实落具体,更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罗必良教授围绕“小城镇 大战略——以乡村‘镇’兴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主旨演讲。他认为,广东是我国先发地区,是全国经济大省,解决广东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以县城及中心镇为载体新型城镇化的引导性作用。县域经济就是乡村经济,就是农民经济。没有镇域增长极与产业集群的生成,没有县域经济的振兴,难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跳出乡村谋划乡村振兴,以乡村“镇”兴促进县域经济振兴。

顾涧清馆员围绕“关于筹建广东乡村振兴智库联盟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建议”作了主旨演讲,着重就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乡村振兴智库结构,为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出工作意见建议。

赵细康研究员围绕“农业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后发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现代化进程的“最后一步”,也是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绕不开的一道坎。他建议农业应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技术和资本含量等来增效;农民应重点通过提高技能增强其转业和进城的能力,同时应加快缩小土地要素的“剪刀差”,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和发展的红利;农村应着重从促进要素下乡、链接市场、完善公共设施与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快现代化进程。

吴克昌教授围绕“乡村振兴是一个乡村现代化问题”作了主旨演讲。他认为,乡村振兴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不同产业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差别问题,本质上是文明的现代化程度或水平的问题。他着重解析了乡村发展停滞抑或衰败的原因,指出乡村振兴的出路在乡村现代化,建议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促进城乡资源自由流动;要维护村民利益,促进共同富裕;应推动公私合作,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和村庄协同发展。

吴志才教授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探索”作了主旨演讲。他从理论角度解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并结合阳西县的生动实践,建议构建“一村一镇一带一县”四级空间体系,推动建设高水平农业产业体系、高科技农业生产体系、高效能农业经营体系的“三高”要素体系,推动城乡等值化、差异化融合发展的功能体系,依托乡村振兴塘口论坛搭建的平台,为探索全面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本次论坛还安排了“对话乡村·圆桌沙龙——百千万工程:理论对话实践”环节。马卫华副校长,孙延明副校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杨兴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黎,《南方智库专报》主编、广州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永平,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文宏,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万俊毅,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谢治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食品学院副院长、教授肖乃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魏立华,广东省现代社会评价科学研究院理事长林炜,阳西县副县长叶汝现,塘口镇委书记叶植缅,广东省现代社会评价科学研究院理事长林炜,广东省社科联二级调研员、省驻塘口镇工作队副队长、驻平西村第一书记孙令书,塘口镇周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世翕等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凝心聚智,建言献策。

现场出席论坛的嘉宾还有: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向晓梅研究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段帮贤,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院长、副总经理陈传好,省社科联党组成员李翰敏,省乡村振兴局综合督查处负责人彭彬,中国电研工会主席、党委工作部部长许振阳,阳江市社科联主席黄广芬和阳西县县长黄家新,县政协主席张宜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美燕,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林艺超,副县长叶汝现,县政协副主席黄义科及阳西县各镇镇委书记。

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农村报、阳江电视台、阳江日报、阳西县融媒体中心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