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社科要闻
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广州)联合举办“新技术与社会治理”——《学术研究》学科前沿与选题策划研讨会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思考新技术变革在推动社会变革、社会治理创新中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2023年12月12日下午,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广州)在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3楼东江厅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举办了“新技术与社会治理”——《学术研究》学科前沿与选题策划研讨会。会议由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研究员叶金宝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麦均洪,学术研究杂志社副主编郭秀文、罗苹,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李石勇,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党委副书记、广州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赵建仓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叶金宝首先介绍了《学术研究》近年来的办刊情况。他指出,多年来,《学术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高层次切入实际,以稳健严谨、求实创新的办刊风格在学术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成为全国学术理论刊物的重要品牌,广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窗口刊物。《学术研究》高度关注学术研究新方向、新领域、新学科,不断强化名栏建设、话题策划和特色培育,刊物的学术水平继续稳步提升,发表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环境史研究”“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治理现代化及区域治理”等专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学术研究》高度关注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学术话语和学科范式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思考。为了深度研究和思考技术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理论与现实问题,2023年《学术研究》开设了“技术与社会”专题,刊发的文章涵盖哲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领域,在学界取得了良好反响。接下来,《学术研究》将继续推出一批高质量稿件,力争将其打造为品牌栏目,希望广大学者关注并积极参与。

麦均洪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广州)致辞。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潜在风险的前瞻研判和防范,整合多学科力量等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一系列重大攻关项目的开展,学科之间相互影响日益深刻,学科边界不断被打破,学科交叉融合正在成为重大问题研究、科研创新的趋势。在人工智能和社会治理领域更是如此。《学术研究》以此为契机召开“新技术与社会治理”选题策划研讨,体现了“始终站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办刊思路,彰显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前进步伐同频共振,着力繁荣学术和服务实践的使命担当。华南理工大学希望与学术研究杂志社一道,推动产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与会专家从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就新技术对社会变革、社会治理创新带来的深刻影响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集中讨论了以下研究议题。

一是关于新技术的哲学反思。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国林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要持续关注对新技术的本体论、新技术的理解、新技术的伦理以及新技术对社会与人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明晰关于新技术的本质、特征、功能及其价值评判的界定和认识。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闫坤如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伦理治理的基本逻辑,提出了“双道德”(人道德、物道德)+三维度(限制、引导、约束)的伦理治理之路,呼吁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二是新技术治理对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带来新思考。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管兵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从新技术科层结构、行政成本、运行模式三个维度探讨了新技术的使用对科层组织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人工智能社会实验首席专家范旭从社会实验和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要重视人工智能的社会实验,探索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新方法、新手段。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陈天祥从技术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科技向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新技术发展在提升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便利性、提高群众满意度、打破信息孤岛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负责人张振刚从人工智能赋能管理实践的角度,提出要重视对人才能力结构、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开展新探索、在各种商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场景、提升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以及在提升话语权等方面的研究。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昌武,从Chat GPT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出发,认为应重点关注数字公共治理、新文科建设、跨学科对话与跨界协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公共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优化、人工智能伦理冲突与政府规制等学术议题。

三是技术社会学浮现新命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梁玉成从技术权力的角度出发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的作用、地位的降低,技术成为越来越强大的独立力量,技术权力开始重塑经济权力和超过国家(政治)权力,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与民族学执行主编、教授顾海娥介绍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未来可能关注的社会学议题,如数字社会的基层社会治理、数字社会的劳动关系、数字社会的社会影响、数字社会的文明变迁与反思、数字社会的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等。

四是新技术对法治政府和数字权利带来系统性的新变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法治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法制研究中心教授于安从建设数字法治政府的角度,提出要重视政府在数字化过程中的作用,重视数字国家的理论问题以及数字化对法律系统带来的系统性变革等问题。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从人权的角度,提出要重视数字人权的研究,重点关注数字权利对人的尊严、人的自主性的保障作用及其核心,数字权利的内涵和外延,数字权利的建构等问题。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谢惠加从智能无人系统法律问题出发,认为应该进一步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数据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产品侵权责任等智能无人系统共性法律问题以及自动驾驶汽车、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系统等不同应用场景下智能无人系统的法律问题。

五是新技术使产业经济发展和企业创业创新产生新问题。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智慧金融社会实验负责人陶锋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新技术对产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产业融合化,包括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和三产融合。因此应加强关于技术卡脖子关键问题、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等问题的研究,解决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难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牧南从企业创新创业的角度,围绕科技创新与政策,提出应关注重大科技风险的识别和治理问题。

六是新技术赋能带来媒介化治理的新图景。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钟智锦分享了其对“AI+传播”图景中的传播学想象和亟待研究的问题:在技术赋能视角下,新闻组织的AI技术采纳与新闻生产发生革新;发展传播学视角下,AI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知识鸿沟及发展鸿沟;计算宣传与国际舆论场中的认知操控;技术权力的规训与反规训;深度伪造背景下的媒介素养革命;媒介伦理与法规视角下的反技术滥用和人工智能监管研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从媒介化治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算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算法的效率、算法的民主与独裁、算法的标准和敏捷性问题以及算法黑箱等问题仍待进一步思考。

此外,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高级编审胡元梓还从期刊编辑的角度提出,面对新技术变革在推动社会变革、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作为学者,要有学术觉悟,要贡献学术智慧,要强化学术共同体;作为编辑,眼界要开阔,要团结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野共同研究这一学术议题,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学术创新,不断加深对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叶金宝在会议总结时指出,目前关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需进一步厘清基本概念,加强多个学科的理论对接。接下来,《学术研究》将与各领域专家学者携手打造学术共同体,进一步发挥学术平台作用,推动技术与社会相关研究向深向实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学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