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新乔 平新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1954出生于浙江绍兴,1973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政教系,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1989年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任教(讲师)。199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副教授),2000—2017年在北京大学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及财政学。承担并完成了2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主持人。曾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年),曾经多次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十佳教师”称号,2015年被北京大学评为研究生“十佳导师”,2015年获北京市第十一届“教学名师”称号。 平新乔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至今在《经济研究》等国内一流学术刊物和一些国际学术刊物上就国企改革、财政税收改革、产业贸易政策和产业组织、农村金融发展等问题发表l了200多篇论文,出版了20多部著作和译著,其编写的教材《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和《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很受欢迎。平新乔关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论文,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论证了经营权与所有权适当分离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有效改善的可能性,并运用统计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另一方面,他与合作者运用博弈论研究了中国企业之间资金链的三角债问题,是中国最早研究企业资金约束的理论成果。平新乔在财政学领域影响较大,他的著作《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影响了几代学者。在新世纪,平新乔与合作者关于中国地方政府支出结构扭曲的实证研究(2006年)是研究地方政府行为的经典论文。平新乔对“营改增”作出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2009—2017年)。在产业组织理论上,平新乔系统地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技术进步的效果,发现这方面到2006年为止并没有显著效应,这为评估“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他研究了中美贸易过程中中国增加值在世界产业链里的变化,得到了学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