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在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作主旨报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及经验启示
[ 时间:2021-12-17 ]
[ 作者: ]
[ 点击量:2619 ]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在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作了题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及经验启示”的主题报告,梳理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主要历程和成效,阐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就新阶段推进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举措”。在这项伟大实践中,广东省承担了重要使命,做出了突出成绩。这里,我重点从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梳理广东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探索和经验,对做好新阶段东西部协作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主要历程和成效
1996年5月,党中央作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确定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同年10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20多年来,随着帮扶的结对关系不断调整,东部和西部逐步形成了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等主要协作方式,涌现出了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引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度体系不断夯实,成效更加显著。据统计,2015年至2020年,东部9个省份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互派干部和技术人员13.1万人次。
在这场伟大实践中,广东按照“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广东所能”,对口帮扶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14个市州,帮扶93个贫困县摘帽、9747个贫困村出列、58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广东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当了排头兵”,“啃了硬骨头”,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解决相对贫困之路。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
20多年来,广东在省委、省政府主导下,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金、人才和科技优势,促进了东西部要素协作,在促进乡村振兴上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一)构建“生产-销售”协作机制,推动“西货”出山进粤
西部农村地区增收脱贫,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是关键。广东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市场及西部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推动“西货”出山进粤,充实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促进了协作地区农民增收。据统计,近年来,广东省一直是贵州农产品最大的外销市场。2019年7月,广东东西部协作扶贫产品交易市场挂牌成立,截至2021年4月,市场已累计吸引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东21个地市和有关单位组织企业入驻,共搭建消费扶贫专馆57个,展销3200多家企业的8500多种产品,承办大型活动50多场,交易额超3.8亿元。
(二)构建“教育-就业”协作机制,推动劳务合作广泛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广东省通过积极探索打造特色帮扶模式,建立劳务协作协调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衔接,实现校企双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广州创办多个精准培育定向就业的“订单班”,深入推动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云南昭通在东莞市、中山市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强化教育培训,着力解决昭通人口就业问题;江门鹤山市与广西龙州县探索搭建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深圳对口帮扶广西百色、河池两市,2016年至2020年共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1526期,培训贫困人口5.8万人,帮助6.27万贫困人口在广东稳定就业,1271名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着力解决协作地区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三)构建“资金-产业”协作机制,推动西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广东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去协作地区投资,复制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模式,转变传统农业的“低产”属性,拓展农业的产业链条,推动西部地区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广东农业龙头企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大集团、越秀风行农牧集团、温氏集团等企业到协作地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完善种养基地、冷链仓储物流、加工厂等产业链条,破解当地农业产业碎片化、同质化、粗放化等难题;越秀集团、广药集团等大型企业在贵州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扶持贵州刺梨、生猪、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充分激活资源禀赋的同时,以赋予特色农产品品牌为重要方式,实现了贵州特色农产品的价值增值。
(四)构建“人才-科技”协作机制,助力西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东以“高校+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为重要载体,鼓励高校教授专家深入协作地区,助力当地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专家团队与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合作,2014-2020年在贵州水稻生产重点县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累计在贵州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30个,核心示范面积2.95万亩,并带动6.24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2020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与贵州科学院签订东西部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11月,广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黔南分中心在州农科院正式挂牌成立。
总的说来,广东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践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
三、对新阶段东西部协作的建议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21年起广东东西部协作任务调整为结对帮扶广西、贵州两省区16市(州)99个脱贫攻坚县(市、区)。做好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应积极用好广东多年来探索出的成功经验,结合新征程新要求,重点围绕助力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东西部协作升级版。
(一)进一步聚焦产业振兴这个重点,打造产业协作升级版
产业协作要做到精准、可持续,就要遵从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为西部地区培育产业,推动广东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依托西部当地优势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一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协作地区贫困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并与广东的市场相嫁接,打造特色产业体系。二是加大协作地区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扶持力度,拓展协作地区农业特色产业价值链。三是发挥广东农业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按照“一县一园”平台的思路,与对口地区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协作地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打造人力资源交流协作升级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提高劳动力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广东要坚持协作与扶智相结合,在抓好基础教育帮扶的同时,调动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加强协作地区劳动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与就业培训服务,提高协作地区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加强劳务对接,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乡村工匠”四项工程,推动协作地区农村劳动力提升技能、就业增收、稳岗就业。二是引导农业院校针对协作地区家庭学生,开辟绿色招生渠道,优先落实相关助学就业优惠政策,形成脱贫增收的综合科教体系。三是支持广东先进农业企业在协作地区建立协作基地和车间,组建产业协作技术团队,对接产业链开展技术帮扶,培训打造一批适应新型农业产业工人。
(三)进一步推进构建国内大循环,打造消费协作升级版
着眼构建国内大循环,立足广东优势,充分挖掘协作地区潜力优势,深化资源互通,实现资源互补,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市场主导、协调发展。一是进一步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消费市场,加强协作地区农产品集中生产区与广东政府机关、学校、部队、医院、企业单位食堂的合作,通过各类平台集中采购、直采直供协作地区农产品。二是应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建立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高品质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协作地区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订单化、电商化,助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合作机制,打造农业科技协作升级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广西、贵州农业资源富集,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是全国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但农业科技水平与广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科技联动、合作共赢。一是健全科技成果交流渠道,协助协作地区引进适宜转移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推进“广东研发+协作地区生产”。二是加强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对口合作,共建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三是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立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探索市场机制下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合作新模式,形成“1+1>2”的长效合作机制。
东西部协作工作孕育并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省一定能够扛起责任担当,写好东西协作大文章,奋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广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