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史育龙在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上作主题发言: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时间:2021-12-17 ]
[ 作者: ]
[ 点击量:3183 ]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史育龙在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上作了题为“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题发言,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与挑战,从城乡关系的视角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看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则是重要制度保障。
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
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9月,党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21年6月1日起,《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通过一个意见、一本规划、一项条例、一部法律,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体系,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截至2021年9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累计制定出台50多项政策举措,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有力地强化了乡村振兴制度供给。如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财政支持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发展、宅基地制度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强化了乡村振兴的要素保障。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等的指导意见,对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4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二是农业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三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1年快于城镇居民,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2年的2.88:1缩小到2.56:1,农民人均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四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突出短板加快补上,农村改革纵深推进,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成效明显。五是城乡融合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市民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22项主要指标,有6项提前完成2022年规划目标,有11项完成2020年中期目标。
二、从城乡关系的视角看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醒我们,一定要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全面完整看待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考察时明确提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的重要判断,深刻揭示了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从全国情况看,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9%,接近上中等收入组国家65.5%的整体水平,但与高收入组国家81.5%的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2.56:1,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1:3.73,决定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在未来一定时期仍是大趋势。与此同时,现在也出现了农民工总量减少、就近转移增加的新特征,全国农民工总量、外出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持续增加,到2020年累计达到1010万人,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
面向未来,从城乡关系视角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紧紧抓住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工商资本入乡促进和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等机制,以及城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在确保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同时,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市场化高效配置,最大限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在面临世纪疫情冲击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工作重点从阶段性脱贫攻坚任务转变到长期性乡村全面振兴任务,从部分贫困人口到全部乡村人口的转变。为此,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看,有以下重点任务。(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一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二是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 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是完善乡村发展投融资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建立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四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享受相关权益,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
(二)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一是统筹城乡空间规划。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二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鼓励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推进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及大镇延伸。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连接城乡的冷链物流、配送投递、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
(三)协同推进县域城镇化
一是优化村庄布局。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二是提升县城和小城镇承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建设县城。加快小城镇发展,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三是探索新型城镇化促进机制。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
(四)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一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二是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商贸物流、检验监测认证等平台和智能标准厂房等设施,引导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是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集聚提升类等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加快编制,城郊融合类村庄纳入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编制,搬迁撤并类村庄原则上不单独编制。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等。三是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往自然村组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农村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农村冷链物流等工程,推动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