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社科要闻
《南方日报》理论版专版刊发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理论成果

编者按

12月17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华南农业大学等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在广州主会场、海口分会场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届论坛聚焦“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历史成就、宝贵经验和科学规律,深入研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为广东乃至全国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赋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的华彩乐章。本版摘编论坛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契合国家重大战略 服务民族复兴伟业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张知干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满怀豪情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时代背景下,聚焦“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举办第十届南方智库论坛,契合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基于论坛的鲜明主旨,我们真切希望通过论坛能够汇聚学界智慧,充分阐释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伟大实践,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对于全面改造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特别是彻底改变中华农村大地几千年落后面貌的重大历史意义;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实践意义;对于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特别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特别是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全新实现路径的重大世界意义。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大逻辑、服务新实践、再创新辉煌。

共同富裕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

广东省社科联特聘学术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郑永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五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以共同富裕问题为首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先把蛋糕做大做好,再把蛋糕切好分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考虑目标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共同富裕对乡村振兴意味着什么?很显然,乡村的共同富裕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而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我们作全方位甚至立体式的考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共同富裕无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部分,甚至是核心。共同富裕是美丽乡村的经济基础,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吸引人和留住人。尽管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共同富裕不仅仅体现在城乡之间,更体现在乡村内部。今天农村面临一个巨大的困局是“资源单向流出性衰败”。只有实现了城乡的双向流动,才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有进城的“中国梦”,城市居民也有返乡的“中国梦”,“返乡”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特色。过去,户口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中断了这种传统,现在很多城市的户口制度已经在松动,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当前,应高度关注乡村“资源单向流出性衰败”的问题,科学统筹政府、社会资本、农民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规制和政策引导,推动城乡资源实现双向流动,助推乡村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撬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杠杆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郑新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当努力实现“五化”:一是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二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三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实现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五是实现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五化”既提出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同时又指明了乡村振兴的方向。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形成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落实这些改革部署,可以让农民凭借其富余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来加以调节,从而使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如何把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转变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我认为,将来政府征地应当主要用于公益性建设,比如用于教育、医院、高速公路、铁路等建设用地。其他经营性建设用地,如房地产、商业开发等,都应当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建设用地指标跨省调节来解决。

广东在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方面应成为全国的领头羊。改革开放是从广东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广东改革开放领跑全国。40多年之后,中央提出乡村振兴的目标,在这个重大战略上希望广东继续在全国发挥领跑的作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不平衡,通过建立建设用地市场,把后发展地区富余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调节到发达地区,既可满足珠三角地区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又能带动全省均衡发展。这步棋走活,全盘皆活。广东干部群众富有改革精神,敢于探索,相信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来带动乡村振兴,一定能够创造出经验,成为全国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示范省。

以农业工业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工业化,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制造为核心、运用先进制造业和新科技革命成果,提升和改造农业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并由此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从广东的情况来看,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发挥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发展的突出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条件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文明与新科技革命交汇融合,为农业工业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以城带乡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正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重要条件。

目前,广东已形成农业工业化的突出优势,从广东的发展趋势看,以农业工业化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广东城市化水平较高,同时区域一体化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为此,广东有能力、有条件以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对全省农业工业化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并率先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变革加速融合,正在催生农业工业化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广东在推动农业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中,将进一步形成农业工业化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发展以智慧农业为重点的新业态,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政、产、学、研、金”联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农业工业化伴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需要通过综合改革的方式推进制度集成创新,以形成完善的农业工业化制度安排。具体而言,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要素有序流动格局,支持科技机构面向农业提供服务,健全发达地区对农村的产业帮扶机制。

广东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

中共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 顾幸伟


2020年广东在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确保农民同步全面小康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乡村振兴“3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全省“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广大农村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是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主要表现为:村庄环境由“脏乱差”向“干净整洁”转变,农村生活污水“靠蒸发”向有效收集治理转变,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实现了“后队变前队”,美丽乡村建设从“示范试点”向“沿线连片”转变。最关键的变化是农业转型升级加快。主要表现为:产值创新高,农业精细化大幅精进,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体系基本成型,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表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农民收入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消费持续释放巨大潜力。

从国际视野看,广东“三农”与发达国家相比“后发优势”凸显。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们的标杆,值得我们长期跟踪、研究。发达国家的农业是现代化的农业,农村是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农民是收入中等偏上的社会群体。因此,对标发达国家,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广东农业将快速向现代化农业推进;广东农村将建成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世界一流美丽乡村;广东农民将成为让人艳羡的职业群体。

广东乡村振兴的基本经验,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史无前例”:史无前例的领导体制、史无前例的工作机制、史无前例的政策措施、史无前例的资金投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广东“十四五”期间要推动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抓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九大攻坚”行动为主攻点,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板;以“驻镇帮镇扶村”为主平台,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主引擎,释放农业农村潜藏的强大动能。

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广东探索及经验启示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斌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举措”。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广东按照“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广东所能”,对口帮扶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14个市州,帮扶93个贫困县摘帽、9747个贫困村出列、58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广东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当了排头兵”“啃了硬骨头”,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解决相对贫困之路。

20多年来,广东在省委、省政府主导下,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金、人才和科技优势,促进了东西部要素协作,在促进乡村振兴上探索出了成功经验:构建“资金—产业”协作机制,拓展产业链条;构建“生产—消费”协作机制,推进“西货”进粤;构建“人才—科技”协作机制,强化智力支撑;构建“培训—就业”协作机制,推动劳务合作;构建“文化—旅游”协作机制,促进双向交流。总的来说,广东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践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21年起广东东西部协作任务调整为结对帮扶广西、贵州两省区16市(州)99个脱贫攻坚县(市、区)。做好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应积极用好广东多年来探索出的成功经验,结合新征程新要求,重点围绕助力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东西部协作升级版。具体而言,要进一步优化东西部协作机制,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合作,推动东西部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联动”“互动”,促进东西部互通交融。

以数字农业技术提高智能农机装备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罗锡文


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提高了智能农机装备的智能感知、自动导航、精准作业和智能管理水平。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建设的无人农场是推进数字农业的重要途径。智能农机是建设无人农场的物质支撑。

华南农业大学集成相关的智能农机装备,创建了水稻无人农场,并在广州增城进行了实践。水稻无人农场具有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和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等特点。

华南农业大学建设的水稻无人农场表明了其在发展数字农业中的巨大潜力,也为我国无人农场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是无人农场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感知:采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业生产环境、动植物生长、病虫草害、农机作业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感知,结合物联网等实现全环节全流程的数字化感知,为决策、作业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智能化决策: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数据挖掘、指示发现等技术研究,实现农场生产决策智能化。精准化作业:包括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多机协同技术、自主驾驶技术和精准作业技术,实现无人化智能装备自主精准作业。智慧化管理:包括农作物生长管理、农机管理和农场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耕、种、管、收”高效协同作业及农场生产全流程智慧化管理。

建设数字乡村 发展数字经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赵春江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但也面临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如农村网民3.09亿,占网民整体31.3%;4G信号不稳定,5G几乎没有;农业园区无宽带,家庭无宽带;农村信息监测网络差;数字鸿沟很大;高寒地区通硬化路的自然村不足4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38.4%,光纤网络、4G网络未实现全覆盖、村村通;53.4%治安监控摄像头未能覆盖主干道等。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积极探索大数据等“新基建”在乡村治理的应用,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但偏远地区、高寒地区基础设施底子薄问题仍待解决。农村地区应该通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公共服务、政务管理等相结合,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农业农村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重要任务。近年政府出台的众多政策强调了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当下是中国全面实施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大好时机。2019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十方面重点任务。2021年9月中央网信办发布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数字应用场景、建设运营管理、保障体系等。

未来发展农村数字经济重点在以下方面:一是乡村新基建,包括乡村信息基础网络设施改造升级,农村重点道路、重要地点的安防视频监控,农村耕地、林草、河湖、山体、污水排口、垃圾点等监测网络,农村重点家庭、人群监测网络,农村大数据基础设施等。二是乡村产业数字化,包括农业数字生产,智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电商、智慧物流,乡村特色产业与乡土品牌塑造,数字化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数字化实体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乡村新型服务业。三是数字技术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治理、服务等全面渗透,包括加强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适应市场能力。

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史育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看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则是重要制度保障。

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9月党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21年6月1日起《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通过一个意见、一本规划、一项条例、一部法律,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体系,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4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业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融合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面向未来,从城乡关系视角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紧紧抓住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工商资本入乡促进和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等机制,以及城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在确保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同时,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市场化高效配置,最大限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工作重点从阶段性脱贫攻坚任务转变到长期性乡村全面振兴任务,从部分贫困人口到全部乡村人口的转变。为此,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看,有以下重点任务:一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二是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三是协同推进县域城镇化;四是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五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建设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的一个核心任务。随着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来。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理应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从发展基础和条件看,广东有条件和能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是必要和可行的。

在具体实践中,要实行多措并举。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广东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既要巩固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数字经济强省,更要补齐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二是争取省部共建。建议广东与农业农村部采取省部共建形式,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建设。三是分梯次推进。广东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目前已经形成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粤北生态区梯次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珠三角核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大胆先行先试,力争202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力争在2030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粤北生态区要生态立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山区样板,确保2035年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推进强市强县建设。建设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市、强县,是广东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的重要载体。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期分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市强县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在财政、金融、土地、产业、生态环境等政策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市、强县建设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是广东的优势,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尤其是要采取多方面的积极措施,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步伐。

全面提升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张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干、关键在人,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乡镇干部作为我国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心之一,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靠力量。只有打造一支德才兼备、本领过硬的乡镇干部队伍,才能确保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与此同时,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也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阶段新使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对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乡镇干部要提升哪些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呢?从综合素质来看,主要包括乡镇干部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本领即政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政策素质包括了政策判断力、政策领悟力、政策执行力。管理能力是对科学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认知与运用,表现为创新工作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抓落实能力。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与现实发展需要之间存在差距。乡镇干部综合素质中政治素质最优,身心素质次之,专业素质相对较弱。相比之下,乡镇干部对创新工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较差,不同程度存在盲目服从、安于现状、迷茫和消极心态等现象和行为。

提升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一要科学制定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增强培训效果;二要完善乡镇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三要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稳定性;四要将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行动纳入到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和党史学习教育中去。

发挥“联”的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朱东


社科工作者要主动担负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努力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要发挥“联”优势,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助推器”方面迈出新步伐。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新形势下我们要增强做好新阶段东西部协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研究和推动落实东西部协作工作的目标任务,建议抓紧协商做好产业合作、社科人才交流、社会力量帮扶工作,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社科联组织应在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进程中率先作为,希望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社科联团体会员力量,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要发挥“联”的优势,努力在打造专题研究“孵化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新突破。整合高端智库资源和社科力量,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联合攻关乡村振兴课题,破解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努力推出一批学术价值高、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好两广社科智库联盟作用,以智库联盟为抓手深化社科合作,在学术创新、应用研究、资政建言、服务大局等方面密切交流,加强合作。紧密对接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既出成果又出影响,既出人才又出团队,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拓宽渠道促进成果转化,打通智库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为“十四五”时期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要发挥“联”的优势,努力在打造社科普及“加速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新成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进行探索,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构建社科普及工作新格局,有效促进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