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社科要闻
广东省“数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林彬在第十一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上作主旨发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广东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广东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林彬,卢伟名,罗广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成广东从传统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的关键因素。文章立足广东中医药发展实际,尝试提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的对策及路径建议,从而以中医药现代化人才为支点,推动广东中医药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数字化建设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是确保各项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支撑,是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活力的催化剂,也是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人才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的必要支撑

广东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氛围浓厚,在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决策的引领下,广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广东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学科形成龙头优势,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药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深度挖掘文化精髓,中医药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弘扬;深化医改工作取得新进展,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中医药法治建设日臻完善,配套措施日渐完备;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中医药国际化进入快车道;全力抗击新冠肺炎,充分展示中医药独特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广东已跻身中医药大省行列,而继续推动广东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转变,关键在于人才。立足广东,面向湾区,辐射国际,探索中医药现代化人才的培育路径,对于推动广东,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

(一)搭平台,打造人才培育高地

广东省自2006年提出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以来,在中医药学科发展和平台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现已建设、建成多个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培育平台。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入选省部共建“双一流”高校;建成我国首家中医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行先试,探索建设中医药类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数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重点实验室” ;建设提升我国首家中医药类国家二级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打造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中心、医学中心等多点布局、多元一体的平台生态。

有赖于中医药强省建设的丰硕成果,广东进一步整合打造中医药人才培育高地的平台基础扎实,条件成熟。接下来,应立足广东,面向湾区,辐射国际,整合平台资源,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相一致的中医药人才培育高地,以充分整合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省部局共建重大科研平台、中医药文化中心和医学中心等平台作用,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医院的积极性,建设中医药人才吸引集聚培育中心。以此为据点,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湾区,走向国际。。

其次,需注意梳理各平台的职能,合理布局、划分中医药人才培育高地的功能模块,整合提升教培(高等院校)、研究(科研院所)、文化传播(博物馆)、医药服务(医院)等平台功能。

最后,需建立健全多元协同机制,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型人才选拔及联合培育机制;建立高等院校→博物馆的文化研究及科普传播人才的定向培育和实践教育机制;完善高等院校→医院的临床型人才的联合培育及实践教育机制;打通科研院所、博物馆、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及协同堵点,探索中医药文化研究型人才、临床研究型人才的联合培育机制,形成医、教、研协同创新工作模式,畅通人才培育资源要素的流动渠道,确保中医药人才培育高地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强基层,夯实人才队伍基础

基层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前线和重要关口,是健康中国及全民健康大厦的基石。要把基层健康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人才。基层中医药人才是基层健康的“守门人”。然而目前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缺口巨大,造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无力,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进程缓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持续外溢等困局,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鉴于此,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推动医联体及县域医共体的建设,以加快促进医联体或医共体内部优质人力资源的整合共享,解决基层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双重短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医政管理机构或部门可在中央和地方的医疗卫生政策框架下,积极制定适应医联体及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方案或模式。

首先,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方案或模式的关键应放在着力提升基层的自我“造血”能力上。虽然医联体及县域医共体畅通了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人才柔性流动的渠道,但若仅一味地的向基层输送人才而没有同时配套提升、改善基层的人才培养能力及人才发展环境,基层终将教不好、带不动、留不住这些人才。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的自我“造血”能力,初期可依靠上级医疗机构,借助上级医疗机构丰富、优质的师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上级医疗机构优质人才的柔性下沉,以专科共建、临床带教、教学查房、业务指导、科研协作等方式,形成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医共体、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长效机制,帮扶基层营造良好的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打好人才培养的基础。

其次,需着力扩大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等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所谓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是与医师、护士、药师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区别的非医疗性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主体,该类群体虽没有医疗行为的执业资格,但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一样同属于大健康行业的从业人员,是中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力补充,也是拓展延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包括但不限于中医药健康咨询师、健康管理师、膳食营养师、日常照料护理师、中医药传统功法指导师等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应充分发挥基层这一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组织优势,面向群众需求,以应用为导向。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由于培养门槛相对较低,培养时限较短,能够吸纳大量的基层剩余劳动力,并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培养提升,不但有利于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供给,同时还能够解决基层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助培育大健康服务新业态。

最后,可考虑利用医联体及县域医共体的组织优势,探索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的证书体系建设工作,形成课程结业证书、岗位培训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一体化,相衔接的证书体系。同时以医联体及县域医共体内上级医疗机构作为牵头机构,联合下级各医疗单位,结合区域实际建立健全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标准,明确其服务范围,合理构建其评价考核体系,提高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人才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基层群众对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人才的认可度和信赖度。

(三)冲高端,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及决定性的作用。《国家中医药局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集聚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培育造就一批中医药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不断壮大领军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中医药创新团队,不断突显高层次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聚焦提升人才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

经过10余年的中医药强省建设,广东的中医药学科业已形成龙头优势,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结构趋于优化。截至2021年,全省共有3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2名国家中医教学名师、316名省名中医,1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7名岐黄学者、5名青年歧黄学者,74名全国优秀中医人才、55名全国中药传承人才,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态势,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突显。

壮大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是要维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现有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可考虑以医政管理机构或部门作为牵头,中医药权威学术机构承建,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中医药领域的具有较高学术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专家数据库,引导专家登记入库,并按照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学科、学术专长、研究方向等维度,对库内专家进行梳理、分类,为政府、企业及研究人员提供专家检索服务,实现专家与现实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推动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为充分发挥专家的创新引领作用提供数据平台支撑。

其次,需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等,吸引、发现、造就若干站在中医药学科发展最前沿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思维的中医药战略科学家,运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谋划并优化提升中医药重大研究课题的战略布局,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与各项国家战略的协同对接。

最后,需持续健全优化中医药人才的发现机制,不断夯实中医药青年人才后备力量。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名老中医药专家作用,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加强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其招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传承培养。同时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促使更多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早担大任。

(四)数字化,提升整合辐射能力

数字媒体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及交互性的特质,这使其在中医药人才培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媒体的集成性使其能够有机集成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影音信息,从而利用多样互补的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进行知识展示和传递;数字媒体的实时性则指数字媒体具有实时传输控制的能力,能够通过信息传输技术实现知识的实时远程投送,这为远程教育的进步发展奠基了媒介及技术支撑;数字媒体的交互性指数字媒体能够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动,由于人才培育是一个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社会化过程,而数字媒体的交互性与人才培育的社会性无论是在逻辑还是应用层面上都是相互契合的,因此具有交互性的数字媒体一方面能够为人才培育凝聚多方主体、整合相关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维系师生间的沟通,确保线上远程教学师生两端得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从而保证了线上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数字媒体及相关技术在中医药人才培育中有着极大的用武之地。首先,数字媒体及相关技术在中医药人才培育高地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数字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引入,能够实现人才培育高地中的各个组成机构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高效的多元协同工作机制,优化中医药人才培育高地的功能布局及各组成机构的工作衔接,为中医药人才培育工作提质增速。

其次,数字媒体及相关技术能够集聚并整合提升来自多元主体的优质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影响辐射范围并促进其顺利下沉到基层,从而助力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育。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名医的诊疗过程及名师的教学过程得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记录保存,同时能直接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广泛传播。这能有效解决优质教学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使得基层也能够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基层提升其人才“造血”能力。另外,数字媒体及相关技术介入有利于加快医联体及县域医共体内部的信息互联互通进程,推动形成高效畅通的工作协同机制,协助打通医联体及县域医共体内部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渠道。此外,数字技术与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的证书体系建设具有广阔的结合空间。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标准数字化成为现实,通过将人才考核指标数字化并通过数字媒介或平台执行,能够使得人才考评过程更加智慧化和标准化,这不仅能极大提升人才考评的效率及人才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使证书获取过程更加透明、规范,有效确保了证书的含金量。

最后,数字媒体及相关技术在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一,中医药专家库的建设即必须依靠数字科学所提供的技术框架及运维支持。第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中医名师、名家学术思想的数字化及其数字化再现成为可能,这对于保护、传承中医名师、名家学术思想意义重大。同时还可以通过名中医数字传承工作室、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形式充分挖掘中医名师、名家学术思想的价值,使其在学术思想传承传播、中医师承教育、临床教学等现实场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