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社科要闻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第十一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上做主旨发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探索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探索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为例

作者:郭万达,郑鑫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珠三角的深圳与粤东的汕尾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范例,深汕正在发展成区域重要的经济和城市中心。深汕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城市和乡村三个层面。深汕合作的演变及发展可以发现,要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应该具备同一都市圈、适当的发展差距的必要条件;同时应该保障资金投入方的发展主导权,便于资金投入方从城市和产业功能互补上得到收益;对空间提供方,应该保障收益权,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因为在行政区划条件下,需要空间投入方提供各种发展的配合;而对上级政府来说,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其本身的收益之一,上级政府应在收益、空间、功能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发达地区的持续发展,也需要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仅包括城市的发展,也包括乡村的振兴,并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发展是基础和前提,没有发展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共同发展,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福祉的全面提高。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协调,既包括区域之间的协调,也包括城乡之间的协调。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同时也面临着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题。2021年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2.4万亿元,全国排名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9.8万元,按当年的平均汇率计算达到了1.5万美元,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收入标准 。

在广东省的内部,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域,分别是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与粤东、粤西和粤北的发展差距经历了从扩大到缩小的变化过程,但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978年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人均收入之比在2.0-2.3之间,2000年扩大到4.1-5.6,2020年再次缩小到2.3-2.9,但仍高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差距水平。从绝对值上看收入的差距也更大,2020年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1.5万元、4.3万元、4.9万元和4.0万元,收入差距达到了6.6万元-7.5万元 。

广东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由于广东省区域间的差距较大,线性发展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当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按照当前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6%),珠三角外围区域至少需要15年以上才能达到珠三角当前的发展水平;从2015-2020年,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7%、6.0%、5.8%和5.5%,珠三角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着领先。另一方面,通过将人口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途径也很难解决广东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粤西、粤东和粤北三个地区的常住总人口在1500万-1600万之间,已经没有多少人口转移的潜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深汕”)包括汕尾市海丰县的鹅埠、小漠、鲘门和赤石四个镇,总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海岸线50.9公里,海域管理面积为1152平方公里。深汕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西北部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东部与汕尾市海丰县相连,南临红海湾,北部为莲花山脉,属于广东省四个经济发展区域的粤东地区。

图 1 深汕的区域和位置

深汕是珠三角与粤东进行区域合作的成功案例。2008年深圳市与汕尾市开始在深汕进行合作开发和建设,2018年深圳市开始主导深汕的建设、发展及社会事务。深圳主导深汕发展以来,深汕从海丰县最落后的四个镇,初步呈现出深圳第“10+1”区的新区雏形。深汕在深圳主导后,跳出了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产业、城市、乡村的协调发展。深汕的发展和体制机制的演变,提供了“飞地经济”模式,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广东省探索共同富裕的中国式道路提供深汕案例。

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高质量发展

深汕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体现在产业、城市、乡村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的发展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三者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上,在产业发展方面从最初的产业转移园向深圳产业功能区转变,城市发展方面既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协调发展上既有城市的发展也有乡村的振兴。

(一)产业发展:从转移园到功能区

2011年以前,深汕的前身是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可以扩大产业的生产规模,但并不能带来更高质量的产业;2018年以后,粤委[2017]123号文将深汕定位为深圳的第“10+1”区,2021年,随着比亚迪汽车工业园项目的落地,深汕已经成为了深圳重要的产业发展功能区。

1.产业转移园阶段

深汕的前身是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2006年东莞市大朗镇与海丰县开始在鹅埠镇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2008年之后,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合作双方变更为深圳市和汕尾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合作双方从县级提高到地市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合作相对松散、缺乏约束力。根据广东省政府的要求,深圳对产业转移园的责任包括: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用于园区建设;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园区建设汇报,解决园区建设问题;深圳市的政府副秘书长到共建园区所在地政府任职或挂职;每年联合开展一次招商引资活动等。

2.深圳主导后,经济发展迅速

粤委[2017]123号文将深汕发展的主导权赋予深圳,2018年新的党工委、管委会挂牌成立,深圳也正式开始了对深汕建设发展的主导。2018年以来,深汕的经济规模不仅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项目技术也更先进、投资规模也更大。

图1 2017-2021年深汕GDP及增速

经济规模和人均产出。从2017年-2021年,深汕的GDP从34.1亿元增长到了70.9亿元,5年增长了1.08倍,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5%。2021年,深汕的人均GDP达到7.68万元,同年汕尾市区的人均GDP为7.28万元,海丰县为4.75万元,深汕已经发展成为了汕尾市人均经济产出最高的区域,深汕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海丰县的1.62倍。

二产增加值占比。从2020年-2021年,深汕三次产业的比例从29:33:38调整为22:40:38;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也从17.8亿元增长到28.3亿元,增长了59%。深汕从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快速演变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代表的是未来几年的生产规模和配套条件。从2017年-2021年,深汕固定投资从89.5亿元,增长到了166.1亿元,尤其是从2019年-2021年,年均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

图2深圳与深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深汕已经成为汕尾市最密集的区域。2021年,整个汕尾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31.9亿元,其中海丰、陆丰及市区分别为340.69亿元、240.11亿元和187.94亿元,深汕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基本接近了汕尾市城区的投资规模。

3.产业互补的功能区

在产业选择上,深汕确定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完美对接了深圳市确定的“20+8”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截至到2021年底,深汕已经供地的项目达到98个,其中投产的项目达到36个,有52个项目在建,这些项目中的95%以上来自深圳。2021年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项目落地深汕,初步计划年产60万-100万辆,达产后深汕的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GDP将突破300亿元。深汕将成为汕尾市行政区域内新的经济重心。

比亚迪汽车工业园项目占地4平方公里,深圳无法提供如此规模的连片工业用地,深汕发挥了自身的后发优势;深汕的小漠国际物流港不仅有广大的后方陆域,而且码头也能满足汽车的大规模出口需求。比亚迪汽车工业园项目代表了深圳下一阶段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重心,该项目落地深汕代表着深汕已经完全跳出了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发展路径,深汕实现了与深圳在产业功能上的互补发展。

(二)城市发展: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

产业发展需要相应的城市配套和服务,产业功能提升也需要更高水平的城市与之配合。2011年,粤委[2011]11号文批准成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进入到深圳与汕尾合作开发的阶段,深圳市负责建设和产业发展,汕尾市负责征地和社会事务。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深圳引进的产业项目得不到良好的配套和服务,影响了产业的导入、落地和发展。2018年以后,深圳不仅负责深汕的产业发展,而且也开始负责深汕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深汕的发展进入到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1.深圳获得社会事务在内的主导权

2011年-2017年,以深圳和汕尾的合作开发建设为主要特点。2011年,广东省委印发了《关于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的批复》(粤委[2011]11号),批准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根据11号文,深汕党工委、管委会是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深圳、汕尾两市共同管理。其中,汕尾市派遣党工委书记,深圳市派遣管委会主任,深汕的干部分别从深圳市和汕尾市选派挂职。

2013年8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关于优化深汕(尾)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加快合作区建设发展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2013]100号)。《会议纪要》对深圳和汕尾进行了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强化了深圳主导深汕开发建设的思路,明确由管委会负责经济管理和建设事务,汕尾市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

2017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粤委[2017]123号),明确由深圳市全面主导深汕的建设管理和社会事务,汕尾市积极配合。深汕的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深汕按照深圳的第“10+1”区管理、建设和发展。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成立,深汕也正式进入到以深圳全面主导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深圳主导以来深汕建设发展以来,深汕的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对外交通方面,广汕铁路、深汕高铁已经开始动工建设,深汕城际深汕站正在加快建设,小漠国际物流港建成了3个泊位码头,并于2021年3月开始货运。深汕高铁开通后,深汕到深圳的时间将缩短到30分钟以内,按照都市圈1小时的通勤标准,深汕已经进入到深圳的都市圈范围内。

内部交通上,深汕规划建设的道路有124条,总长达到258.75公里;已建成通车的有28条(段),总长约73.73公里,总投资约32.9亿元;正在建设道路61条(段),总长约114.62公里,总投资约222.5亿元。随着深汕内部路网的建设,深汕将具备作为一个城区发展区域的交通条件。

深圳市的供水、供电、燃气、公交等公共服务部门已经进驻到深汕,部分的城市公园、消费广场、商业酒店等项目也开始运营,边溪河街心公园、赤河生态公园、深汕西文体中心等已经投入使用。

3.对公共服务的大规模建设

深汕存量的教育资源是原四镇的学校,2020年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正式开学,2021年南外深汕幼儿园投入使用,2022年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开始招生,深汕从深圳引进的高品质教育提升了深汕的基础教育质量。2023年,深圳中学的深汕高中园(含3所高中)也将投入使用,深汕高中园在满足深汕的需要外,还将为深圳提供大量高中学位,深汕从教育方面更加融入到深圳的体系。

深汕的存量医疗资源是原四镇的卫生院,2019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正式运营,深汕人民医院(深汕的第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已经开工建设,规划床位800张,随着医院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将极大提升深汕的医疗水平,改善深汕医疗资源缺乏的局面。

(三)乡村振兴:从城市扩展到乡村

深汕的农村人口占比接近70%,城镇化率不到30%,远低于全国及广东省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农村地区,所以,深汕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振兴。2019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正式接手了深汕的乡村振兴工作,在2020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了“优秀”等次。

1.提升村庄宜居度

深汕接手乡村振兴工作以来,迅速编制了《实施乡村振兴“345-187”工程工作方案》,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完成整治地点1.5万多个,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9万吨。基本补齐了深汕农村在垃圾、污水、道路、厕所等方面的短板。建设了12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完成3个临时垃圾转运点改建,启动4个标准化垃圾转运站、2个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实现村庄保洁率100%。

完成村村通自来水管网改造,实现了行政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新建污水管网227公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3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84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硬化“村村通”道路131公里,高质量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12.6公里通村道路维修整治,10座危旧桥梁维修改造。改造公厕83个,全部完成公厕整改,户厕全部完成整改,无害化处理率100%。

2.提升两委干部素质

2021年,深汕完成了新一届的村支两委换届工作。新一届村支两委干部的平均年龄为39.9岁,比上一届下降了约12岁,年轻化明显;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106人,占比为53%,比上一届增加61人;本科以上学历32人,比上一届增加30人。在完成换届后,深圳市委委组织部还对全区的39名村、社区书记进行了调训,先后安排了10余期共300多人的集训轮训学习,还与深圳开放大学合作,实施了两委班子成员的学历提升计划,提升两委班子成员的业务能力。

3.构建对口帮扶机制

2019年,深圳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做好深汕特别合作区“1+4+6”党群服务中心结对共建工作的通知》,深圳的10个区分别结对建设了1个区级、3个镇级、6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总面积达到9645平方米。2021年,深圳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印发了《深圳市各区(新区)结对帮扶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深圳市10个区(新区)结对帮扶深汕4镇30个村(剔除4个整村搬迁村),从2022-2025年,每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帮扶资金,用于深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补短板工作。深圳市委组织部还向深汕派驻了31名驻镇帮镇扶村干部。

三、基于生产函数的深汕合作分析

深汕合作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种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深圳、汕尾两市的优势生产要素在深汕实现了互补,从而在深汕形成了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为了使深汕这一生产函数的产出最大化,体制机制也逐渐演变成了深圳市主导、汕尾市积极配合的局面,深汕正在逐步纳入到深圳都市圈的发展格局。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型

区域的经济产出是区域中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及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实现区域经济规模的增长和质量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规模和质量、要素组成的形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假定区域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Q=F(K,L,N)                 (1)

其中,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N代表土地投入,F代表体制机制及对要素的整合管理,Q代表经济总产出。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区域经济生产函数:

Qss=Fsz+sw(Ksz, Lsz, Nsw)                    (2)

对深汕的区域经济生产来说:

资本投入为Ksz,资本投入主要来自于深圳;

人力投入为Lsz,人力和人才来自全国范围,但在引进上体现了深圳的优势、特点及吸引力;

土地投入为Nsw,土地空间资源来自于汕尾,当前深汕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汕尾;

Fsz+sw为深汕的整合、管理和体制机制要素,sz表示其中具有的一定的深圳特征,sw表示其中具有一定的汕尾特征,不同的管理能力、管理特点、管理风格等决定了F的最终特征,并影响到深汕的经济产出规模Qss。

(二)对合作可行性的分析

深圳与汕尾在深汕的合作,一是深圳与汕尾两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二是通过在深汕的合作,能够实现各自资源优势的发挥,并且最后能够得到比原来更大的收益,增量的收益才是合作的根本。

1.两市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从经济规模和人均产出上,深圳与汕尾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2021年,深圳市的GDP达到30665亿元,人均GDP达到了17.4万元;而同期,汕尾市的GDP为1288亿元,人均GDP为4.8万元;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分别是汕尾的23.8倍和3.6倍。

地区经济差距的产生是来自于经济效率,而缩小地区的经济差距则是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深圳市与汕尾市的经济发展差距越大,两市之间合作的空间也就越大。

2.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差异

深圳与汕尾两市的生产要素禀赋具有明显差异,深圳在资金、人力方面具有优势,而土地空间规模小,发展受到空间不足的约束;汕尾的资金、人力方面的规模小,而面积相对更大。2021年,深圳市固定资产投资在7000-8000亿元,人口规模超过1700万人;汕尾市的固定投资为970多亿元,人口规模为270万人;深圳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规模分别是汕尾的7-8倍和6.2倍。深圳的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汕尾市的面积为4865平方公里,深圳市的面积不到汕尾市面积的一半。

深汕的区域生产函数中,来自深圳的资本投入Ksz比来自汕尾的资本投入Ksw,具有更大的规模和更低的边际产出,即同样单位的资本,投入到深汕比投入到深圳有更高的边际产出。

深汕的区域生产函数中,来自汕尾的土地投入Nsw比深圳的Nsz,具有更大的规模和更低的边际产出,即同样单位的土地在汕尾比在深深圳有更少的边际产出。深圳的工资水平比汕尾高,但在深汕的企业反映,在深汕招聘同样的工人,要比在深圳付出更多的工资,工资的差额是对生活环境、条件的一种补偿。

深圳在资本和劳动力方面的要素优势恰好是汕尾的劣势,而汕尾的空间优势又正好是深圳的劣势,所以,深圳和汕尾具备了在深汕进行合作的要素基础。

3.深汕具备纳入深圳都市圈的条件

深汕地处珠三角平原与潮汕平原之间,到深圳东部的距离为60公里,到深圳市中心的距离为100公里,深汕处于深圳都市圈可辐射范围的边界上。

粤委(123)号文,提出支持深圳到深汕建设1条高速公里、1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深汕高铁已经开始建设,深汕高铁修通后深汕到深圳的时间将缩短到30分钟,有利于深汕融入到深圳都市圈。深汕的小漠国际物流港已经建成了3个泊位码头,小漠港与盐田港可以形成组合港,将深汕与深圳的海运联系在一起。

(三)区域合作的收益及分配

区域经济合作的收益,包括经济总产出、居民收入提高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从短期看对合作方的政府没有经济激励,更多的是经济和社会收益。

深圳与汕尾合作的深汕产出为:

Qss=Fsz+sw(Ksz, Lsz, Nsw)                    (2)

汕尾单独开发建设的深汕产出为:

Q’ss=Fsw(Ksw, Lsw, Nsw)                    (3)

△Q=Qss-Q’ss

只要能产生收益,深圳与汕尾就具备合作的基础;而合理的划分△Q,才能对深汕和汕尾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要合作带来的收益。

1.短期的合作收益缺乏激励

根据粤委[2011]11号文,深汕产生的地方级税收在扣除省按体制规定的获益部分后,由深圳市、汕尾市和深汕特别合作区按照25%、25%和50%的比例分成;2011-2015年,深圳市、汕尾市将各自所得分成全额返还合作区。深汕取得的政府土地出让的净收益,按12%比例分配给汕尾市。2011-2015年,汕尾市将取得的土地收益全额返还给合作区。

根据粤委[2017]123号文,2020年以前,省财政从深汕获得的一般财政收入全额返还,深圳市和汕尾市不参与合作区的财税分成(原7家企业除外);土地出让收入扣除政策刚性支出和土地征收投入后,全额返还深汕合作区。

根据11号文和123号文的规定,广东省、深圳市、汕尾市从深汕合作区合作开发以来,几乎没有从深汕获得过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分成。深汕的合作开发建设对深圳市和汕尾市的地方财政几乎还没还有产生增量了的影响,所以,从短期的财政收入激励来看,深圳和汕尾都都没有经济的激励性。

2.对深圳的产业和城市功能补充

深汕在产业和城市功能方面为深圳提供了补充,这是深圳获得主导权后得到的最大收益。在产业功能互补上,主要体现在比亚迪汽车工业园项目上。深汕为比亚迪项目提供了连片的平方公里级土地,而且深汕距离坪山区较近,有利于比亚迪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优势。二是体现在城市功能互补上,主要体现在深汕为深圳提供土地,建设了高中园,高中园的建成可以极大缓解深圳高中学位不足,而深圳又缺少建设高中的土地空间的困境。所以,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来看,产业和城市功能上产生的补充作用,超过了经济利益带来的激励作用。

3.深汕自身获益最大

从人均GDP来看,2021年深汕的人均GDP达到7.68万元,而海丰县的人均GDP仅为4.75万元,深汕的人均GDP比海丰多出了2.93万元。2021年深汕的GDP为70.1亿元,海丰县GDP超过350亿元,而随着比亚迪项目的生产,深汕GDP将超过300亿元,深汕将成为汕尾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获益做大的是深汕本身。

(四)区域合作的主导权归属

深汕的发展主导权最后被广东省赋予了深圳市,深圳市获得主导权后,深圳对深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随之变大,深汕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从投入要素的特征来说,发展的主导权应该赋予资金投入多的一方。

1.发展主导权的变化

汕尾和深圳分派领导和干部阶段。根据粤委[2011]11号文,深汕的党工委、管委会是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汕尾市派遣深汕的党工委书记,深圳市派遣深汕的管委会主任。

对党工委和管委会明确分工阶段。根据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2013]100号,深汕管委会负责经济管理和建设事务,汕尾市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强化了深圳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

深圳全面主导深汕发展阶段。根据粤委[2017]123号文,深圳主导深汕开发和建设,深汕作为深圳的第“10+1”区,深圳获得了深汕从产业、城市、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的所有事务的主导权。

2.深圳获得主导权具有合理性

从风险和动力角度看,资金投入方应该获得主导权。深圳是深汕建设发展资金的主要投入方,深圳也获得深汕发展的主导权。深圳投入资金,汕尾投入土地,而由于土地属于汕尾行政区划,即使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对汕尾来说也只是失去了部分发展的机会,而对深圳来说意味着前期大量的投入无法收回。所以,一旦获得了主导权,深圳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和激励对深汕进行开发和建设;而没有主导权,深圳投入的风险也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变大。

从功能互补角度看,获得主导权能够得到更多非经济性的收益。单纯从收益来看,除了深汕本身,其他合作方都没有获得经济收益;深汕对深圳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了产业互补、城市功能互补。这也是当前深圳得到的最大收益。

从管理水平看,深圳应该获得发展的主导权。经济发达的一方投入资金,欠发达的一方投入土地,具有更高的经济、社会管理能力是经济发达的条件之一。当前,深汕90%以上的企业来自深圳,由深圳主导深汕的建设和发展,由深圳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能够更好的满足来自深圳企业对生产配套、公共服务的需求。


四、深汕合作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

深圳市和汕尾市从2008年开始合作开发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2017年深圳获得了深汕的发展主导权,深汕逐渐进入到发展的正轨和快车道。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历程,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

(一)区域合作与高质量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包含产业发展,也包含了城市功能完善和乡村的振兴。从深汕发展和演变的历程看,单纯发展产业而不考虑城市配套,并不能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单纯考虑城市发展而不考虑乡村振兴,最后不仅会影响社会公平,也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深汕的合作促进了区域协调,也实现了城乡协调。深汕的发展综合考虑了产业、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并实现了区域的系统性、全面性发展,促进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

(二)“飞地经济”模式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从深汕发展具备的条件和合作机制的演变,要发挥好“飞地经济”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协调作何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处于同一都市圈。深汕处于深圳都市圈的最外围,距离深圳市中心有100公里;但是,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深汕与深圳市中心的通勤时间缩短到了30分钟,深汕成功进入到深圳都市圈范围。一旦进入都市圈内,两地在产业、城市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就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深汕也就能够以深圳第“10+1”区的地位来发挥与深圳市的协同作用。在短期内,合作开发的双方很难从合作开发中获得足够的经济激励,而对资金投入方来说,最大的收益来自城市功能、产业功能的互补。

二是具有经济发展差距。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不仅保证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而且导致了双方在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等方面的不同稀缺程度。要素禀赋稀缺性,导致要素的相对成本不同,才能形成合作的要素基础。

三是上级政府要让渡部分权利和收益。从经济收益上,深圳和汕尾在短期都没有得到收益,因此,没有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这种合作很难成行;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可以看作是上级政府获得的收入。上级政府的支持,还应该包括给与的建设用地指标、财政分成、土地出让金分成以及高级别的行政协调等。从深汕合作的体制机制演变看,广东省级的协调作用不可或缺。

(三)合作双方利益的划分及保障

合作双方的利益都应该得到保障,并且要使合作双方对合作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保证双方对合作保持积极性和投入。根据资金要素和土地要素的特点来划分区域发展的主导权,投入资金一方应该获得发展的主导权,这样可以降低投入方的风险,也能通过发展方向获得功能互补的收益。土地投入一方的收益权也必须得到保障,由于行政区划不能调整的原因,需要土地投入方提供各种配合,否则就会影响到产业、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深汕特别合作区综合办公室:《深汕特别合作区年鉴(2011-2016)》。

[2]檀秀侠,栗郁:《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富裕内在机制探析》,《开放导报》,[J],2022年第1期。

[3]王苏生,付波航:《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合作模式探索——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开放导报》,[J],2017年第2期。

[4] 成蓬蓬,吕拉昌:《试析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经济差异》,《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 冯云廷,《飞地经济模式及其互利共赢机制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7期。